我会举办文艺工作者的人文心灵和科技知识的融合学术沙龙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时间:2019-09-17

艺术与科技的相互融合,既是历史性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我研究会极力主张“跨界交叉融合”的一个重要方向。2019年9月12日,我会特别邀请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曾庆瑞先生就这一主题,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沙龙——文艺工作者的人文心灵和科技知识的融合。

曾庆瑞先生作沙龙报告

曾先生是我国电视剧评论界和理论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在他的带领下,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创办了电视剧艺术这个专业的教育体系,而且开拓建设了这个对于社会影响很大的学科理论体系,摆在沙龙会议桌上那25册学术著作《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就是其鲜明的见证。作为一位具有坚韧操守品味的学者和教师,他一直高高举起“守望电视剧精神家园”的旗帜。

曾先生在主题发言中,结合自己的从影经历和科技素养,用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生动地重现了他在艺术与科技融合上的闪亮过程。诸如,选择剧本是确保影视作品艺术质量的第一关,他用系统科学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就能准确地判定和选择优秀剧本。其次,人物是电视剧中最重要的表达媒介,他就采用量化人物的出场方位、出场次数、戏剧行为、戏剧动作、戏剧语言、人物关系等,来分析他(她)们的文化使命和叙事使命,并以此为价值取向,去判定电视剧的优劣和取舍。他还努力学习很前沿的认知科学,努力将其应用到电视剧艺术这一领域,逐渐形成“认知神经美学”这一新生学科,即集中关注审美活动会激活大脑中的哪些部位?相互间的关系又如何?以此研究为基础,曾先生及其团队从把握好创作的心理机制出发,使电视剧画面达到最佳表达境界,实现最好的审美效果。

年已82岁高龄的他,为这次沙龙专门用电脑撰写了长长的发言稿,与会者一面听着他铿锵的声音,一面看着他认真地翻阅着那厚厚的发言稿,令人非常感动。因为曾先生不仅是用心灵去实践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而且是用心灵在做演讲。也就是说,他过去的“立德”和 “立功”是如此,今天的“立言”同样也是如此。因此,曾先生的主题发言在与会者中引起热烈反响,纷纷表述各自在诗词、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上将科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的实践体会。这次沙龙活动,自始至终氛围热烈,发言不断,直抒心怀,并为其成功和收获点赞。

沙龙现场

随后,刘永胜会长代表我研究会接受曾庆瑞先生赠送其学术著作《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共25册;钟耳顺理事长向曾庆瑞先生颁发聘请他出任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顾问的证书。

刘永胜会长接受曾庆瑞先生赠书

钟耳顺理事长颁发给曾庆瑞先生顾问证书
 

参加此次沙龙的学者有曾庆瑞先生的夫人、人大文学院赵遐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原所长柯惠新教授,中科院数学院研究员、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关村诗社副社长余德浩先生,北京理工大学郑秀华教授,中科院力学所钱学森教育与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伟格女士,中国科学报社前主任编辑徐建辉女士,曾庆瑞先生的四位博士生卢蓉女士、杨荣誉女士、赵晖女士、刘湜女士,以及我会理事长钟耳顺先生,会长陈烨先生及夫人祝惠芳女士,会长刘永胜先生,秘书长林晓兵先生,常务理事高剑波教授,办公室主任周葆华女士,秘书处潘海英女士等。

我会会长颜基义教授主持沙龙。

与会学者合影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