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连月爆发大规模农民抗议,近日出现了高潮。
因为去年9月印通过三项新农业法,放松了对农作物价格的管制,严重影响了近7亿农民议价能力,引发持续抗议。
1月29日,为了平息靠近首都新德里的西北部哈里亚纳邦示威规模,印政府直接“拔网线”了,暂时中断了邦内大多数行政区的移动网络。
拜登新官上任三把火,自然对此重新亮出“民主”的金字招牌。在印度农民抗议的呼声传入美国之后,众多美国议员公开向莫迪喊话,要求印度政府和抗议者和谈。
加州的共和党议员道格-马尔法特意为印度抗议农民声援,他告诉莫迪政府:“印度农民是和平抗议,不必担心暴力。”
密歇根州的民主党议员安迪-莱文表示:“现在美印两国的发展局势,正预兆着2021年将成为人民权利年。”
把这“熟悉的民主配方、熟悉的民主味道”推向高潮的是美知名歌手蕾哈娜。
2月2日,蕾哈娜在推特上对她的1亿多名粉丝喊话说,“为什么我们不谈谈(印度)农民抗议”,推文中还附上了一篇美媒CNN的新闻报道。
随后,瑞典环保少女桑伯格等人响应了她的呼吁,发推称“我们和印度示威的农民站在一起”。
截至北京时间4日下午2时,推文获得超过70万赞,24小时内点赞数增加了30多万。
说到这里,我想戛然而止,不谈这次抗议本身,不谈意识形态,就说一件事,印度这样“挨骂”的情况并不多,但是套路确实与美国对中国“新疆XX营”“西藏”等情况是类似的:
官方、政客、智库、媒体、明星打着“自由民主”旗号形成立体攻击层次。
那么到目前为止,针对这样的国际舆论不利局面,印度做了些什么呢?
一是政府各界强烈回应
印度外交部下场发表一份声明,虽然没有直接点明蕾哈娜和通贝里,但暗中批评国外有些个人“对这些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急于对相关事件发表评论”。
莫迪政府的政要纷纷表态。印度内务部长阿米特•沙阿(Amit Shah)发推称,“任何政治宣传都不能破坏印度的团结。”
二是有国际影响力人物及时表态
印度宝莱坞一些顶级明星站在了政府的一边。阿克谢•库玛尔(Akshay Kumar)、阿贾耶•德乌干(Ajay Devgn)、卡伦•乔哈尔(Karan Johar)等人都为政府辩护,一些人分享了印度外交部发布的新闻稿,呼吁他们的粉丝反对外国干涉,并使用了“#印度反对宣传”的标签。
在社交媒体推特上,更多的印度名人发文回应西方名人的帖子。印度前板球运动员普拉吉扬•奥贾(Pragyan Ojha)在回应蕾哈娜的推文时说:“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农民感到自豪,并且知道他们的重要性。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我们不需要一个外人来干涉我们的内部事务
宝莱坞女演员坎加纳•拉纳特(Kangana Ranaut)的回应则更为尖锐。她发推文称,“没有人谈论这件事,是因为他们不是农民,他们是试图分裂印度的恐怖分子。坐下,你们这些傻瓜,我们不会像你们这些傻瓜一样出卖我们的国家。”
印度新闻节目主持人苏迪尔•乔杜里(Sudhir Chaudhary)在回应桑伯格的表态时称,“抗议的农民不希望对每年将德里变成毒气室的焚烧秸秆行为进行惩罚。‘气候活动人士’格蕾塔•桑伯格知道这一点吗,还是她发推特表示支持只是为了引起关注?”他还指责这位十几岁的环保活动人士滔滔不绝地说着“半生不熟的知识”。(观察者网)
三是通过社交媒体传递民间呼声
“气候少女”桑伯格分享了一条针对正在进行的抗议活动的“建议发帖”清单,然后又迅速删除。这份清单上列出了一系列的发帖提示,其中还要求她转发和标记其他名人的推特,比如流行歌手蕾哈娜的推特。
印度媒体Times Now随后找到若干证据迅速曝光了桑伯格的政治意图,迅速引发印民众不满。
媒体指出,该活动材料和社交媒体发帖模板是由加拿大的“诗歌正义基金会”创建的,该组织声称是一个草根组织,创建“煽动、挑战和破坏系统性不平等和偏见的活动”。该组织的网站证实,他们是“#Farmers Protest”农民抗议活动中最积极的参与者。
不少民众在街头抗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印度教联合阵线的活动人士在新德里街头焚烧了她的肖像。
这些照片迅速在国外社交媒体流传,海外印度网民迅速行动起来,对蕾哈娜等人进行围攻,掀起一轮“保卫印度荣誉”的网络风潮,与美西方舆论形成对峙。
从目前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蕾哈娜甚至对某位怼自己很欣赏的印度音乐人回复:“我很欣赏你的音乐”。
我总结了一下这轮网络反攻给我们的启示:
从路径上讲,全部借助主流社交媒体,推特脸书INS各点开花。
从语言来讲,都是英语国家,天然沟通优势,另无论是官方回应还是明星的怒怼从语言表述上还都是很有针对性,把问题焦点集中在“国内事务”,表述点立足国情,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带有很大的“情绪”,这种情绪效果很好,很容易感染人。
从范围讲,真正做到了官、星、民一体,特别是民众这一块,积极参与度高,甚至弥漫着一种“救国”的悲壮。
从效果讲,基本达到了势均力敌,把水搅浑的目的,起码西方民众大多知道这件事,也知道了印度人民的态度。
未来中国遇到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解决“挨骂”问题其实有两个思路,一个是让别人不骂,这从人性角度分析,是根本不客观和不现实的,就算中国每个人都成了圣人,不喜欢你的就是不喜欢你,要骂你的还是会骂。
另一个是让这个骂声没有那么嘈杂和吵闹。那个人觉得不仅要有以上这种复合的路径,还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态度和决心,要相信我们的制度优势。
时代变了,网上有句评价我觉得不无道理,说中国人中迷恋西方的以60、70后为主,但最爱国的实际是90、00后,我们要对他们有信心,因为只有靠他们的勇气、能力和智慧,才有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挨骂”问题。
本文转载自“峰岭ForeignLink”公众号2021年2月7日文章,文章来源于“牧之野”公众号,作者牧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