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的国际经济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新冠疫情肆虐,多种国际交流中断;世界经济疲软,各家自扫门前雪;大国竞争不断升级,各种经济冲突频发。但在众多困难之中,中国经济外交依然逆势而上,在多个方面取得重大成绩,主要凸显出以下四个特点:持续深化开放,应对美国脱钩行动;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维护世界多边主义;理性管控分歧,稳定国际经济环境;多方并举,捍卫国家经济安全。
为记录和呈现2020年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事件,便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中国经济外交的基本线索和演进趋势,项目组经过仔细遴选,发布“2020年度中国经济外交十大事件”。这是项目组第二次发布年度十件大事。具体如下:
一、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中欧经贸关系有望全面升级
12月30日,中国和欧盟双方最高领导人宣布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谈判历时7年、历经35轮磋商,堪称中国自入世谈判后所经历的时间最长、过程最为曲折的经济合作谈判。该协定涵盖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重要议题领域,不仅为中欧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化保障、助力中欧经贸关系全面升级,也为未来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和世界新一代投资规则的形成树立了蓝本,是中国联手欧洲在经贸领域为世界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的又一次重大贡献。在中美经贸摩擦尚未缓和的背景下,中欧达成双边投资协定,反映出双方排除美国干扰、相向而行的愿望和决心。中欧投资协定也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最终签署,亚太经济整合进入新阶段
11月15日,在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上,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个成员国正式签署协议,宣告在经历八年的艰难谈判后RCEP最终达成。RCEP是当下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包括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两大经济体,覆盖约全球人口的30%,约占全球GDP的29%。对中国而言,这是参与成员最多、经济规模最大、地缘政治影响最广的一个自贸区,是中国自贸区战略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RCEP的最终签订也意味着,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两大背景下,亚太国家通过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际合作行动,来支持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并继续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
三、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贸易格局带来巨大破坏性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伙伴格局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因受疫情冲击而需求萎缩,与中国的贸易额在不同程度下滑;东盟自2020年2月以来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且其地位持续巩固。伴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关系的深化,本年度中国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也取得丰硕成果。具体包括:中国与柬埔寨签署自贸协定,这是继新加坡之后与东南亚国家达成的第二个双边自贸协定;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召开,强化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水资源合作,加速“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基建外交成效显著,中泰铁路签署109亿人民币合作项目,中老铁路建设顺利,老挝境内万象至琅勃拉邦段完成铺轨、国内段隧道工程完成99.4%,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越南首条城市轻轨全线完工,中菲签署马尼拉三座桥项目等。
四、美国对华技术战不断加码,中美技术竞争日益升级
2020年,中美关税战告一段落,但美国对华技术战的攻势却日趋猛烈、手段更加精准化和多样化,而中国信息与通讯技术企业则首当其冲。一方面美国利用其技术优势,从破坏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的供应链开始,逐步展开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的遏制和打击,不断更新实体清单并相继出台中国共产党军事企业名录和军事最终用户清单。美国于8月17日再次将38个华为相关实体列入实体清单后,清单中华为相关的实体现已达152个;12月22日,中芯国际及其十家相关企业亦被列入清单。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利用其市场优势,联合国内商界力量共同驱逐中国通信服务商。自7月31日特朗普政府威胁封杀TikTok到8月5日宣布实施“净网”计划,中国四家在美电信运营商面临关停风险,TikTok、微信等多家中国信息服务商遭遇美国政商两界的双重围堵。美国此举意图通过双管齐下的严厉手段来实现中美“技术脱钩”或“信息脱钩”,进而打击中国的目的。此外,美国也在试图利用其国际影响力联合其他国家建立遏制中国的反华联盟,中美技术竞争正从双边向多边甚至全球蔓延。
五、中国提出双循环战略,对外开放不断升级
2020年中国通过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以化解中美脱钩压力。具体而言,中国政府于5月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念,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于6月缩减全国与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等重磅文件,进一步对外资放宽限制;于12月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海南自贸港外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外资运行。中国的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推进,在金融领域表现尤为突出:5月以来,中国发布《外资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等文件,各项开放措施密集落地,允许所有外资进入国内股票期货市场,并统一资格与制度,精简审批时限、放松投资范围等。境外机构的金融市场参与度持续提高,1-9月外资在银行间市场共成交33.2万亿元,同比增长88%。此外,2020年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升值幅度超过6%,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不断增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提高。
六、美国取消香港特殊地位,多位香港公务员受到制裁
随着《港区国安法》落地,美国不断就香港问题向中国发难,导致香港在金融、社会稳定方面受到较大威胁。7月14日,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案》和《香港正常化》行政令,标志着香港之前在美国法律体系中的特殊优惠地位将被全面取消。在贸易方面,美国取消香港贸易优惠待遇,对香港产品实施同中国内地产品相同的税率,这将提高香港对美出口的关税水平。此外,美国还将取消香港出口管制的特殊地位,增大香港获得美国高技术产品的难度。在金融方面,美国一旦采取措施限制美元和港币的自由兑换,将极大影响在港金融机构自身运营以及外界对香港金融市场的信心,直击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这亦将波及中国内地的金融稳定,威胁内地在港上市企业的融资链条。此外,8月以来,美港技术合作和人员往来也受到一定限制,已有多位中国香港公务员被列入特别指定清单。总体而言,香港已经成为中美竞争中的又一个焦点问题。
七、中澳关系出现动荡,双边经贸关系遭遇重大挫折
2020年,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经贸关系呈现快速恶化态势。澳大利亚延续过去几年追随特朗普政府的对华遏制政策和强硬反华立场,不断在香港、新疆、南海等问题上挑战中国底线。新冠疫情暴发后澳大力推动对新冠病毒源头进行所谓的“国际独立调查”,成为中澳经贸关系急转直下的导火索,经贸摩擦显著增加。5月12日,中国正式做出反击,禁止四家澳牛肉出口商对华出口、对澳大麦出口征收80.5%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对澳葡萄酒实施反倾销措施;12月,中国发改委发出煤炭“限价”采购令,澳大利亚的高价煤炭出口中国严重受限;此外,中国文旅部还发布通告提醒中国游客勿前往澳大利亚旅游。澳大利亚则对中国的钢、铝和A4纸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且就大麦关税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亚对华出口出现下滑,1-11月同比下降4.9%,其中11月澳对华出口降幅高达10%。此外,中澳高层交往几乎停滞,中澳部长级经济联委会等高层经贸对话机制继续停摆。
八、印度掀起多轮对华经济攻势,中印经济关系明显倒退
受中印边境摩擦骤然升级的负面影响,印度政府先后掀起多轮对华经济攻势,导致中印经济关系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具体而言:印度政府先后对上百种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于4月发布外商直接投资新规,要求严格审查中国对印直接投资项目;在7月调整了公共财政规则,通过繁琐的登记审核制度基本断绝中国企业参与印政府采购的可能。在互联网服务方面,印度政府大范围禁用中国企业所开发的应用程序,先后4次强制267个中国应用程序下架。这些旨在限制中国企业对印出口、对印投资、在当地经营的一系列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单方面开启了中印经济的脱钩进程。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1至11月中印贸易额同比下降7.4%,中国对印直接投资骤降28.5%。由于中国是印度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而印度则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东道国,印度的对华经济攻势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印双输局面,严重危及两国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
九、中国制裁美国洛马公司,日益完善制裁体系
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规则,中国政府在2020年加紧完善经济制裁体系,先后做出多项重大行动。7月14日,因对台军售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对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进行制裁,该公司成为近年来首个被中国政府直接制裁的美国企业。此举表明了中国政府运用制裁武器惩戒并规制其他国家政府及企业、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和决心。同时,中国制裁体系的制度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国务院于9月批准实施《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首部《出口管制法》并决定于12月1日起执行。上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背离市场规则并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的外国实体将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予以惩戒;对于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国家,中国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其采取对等反制措施。这为制裁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和行政依据。中国制裁体系的日臻完善将成为中国政府应对外部挑战、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十、中美履约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提高对美粮食采购
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经过多轮谈判完成签署,中美关税战宣布告一段落。据协议,两国在深化贸易领域双向合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做出承诺。中国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履行协议内容,通过关税削减、放松进口限制等措施开放中国市场。先前深受两国经贸摩擦影响的农产品贸易明显回暖。根据美国农业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到10月23日,中国已购买超过230亿美元的农产品。
附:2019年中国经济外交十大事件
2019年中国经济外交十件大事
一、中美两国初步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中美经贸谈判是2019年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内容,其不仅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到整个全球经济秩序的未来走向。一年多时间来,在中美两国元首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大阪会晤的“定向把舵”下,双方经过九轮经贸高级别谈判和两轮副部级谈判,以及多次电话沟通,终于在2019年12月初步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同时,美方将履行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的相关承诺,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这为改善双边关系、提振世界经济增长信心带来新的期待。
二、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大国经济外交坚实后盾
2019年,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全面加快。全国人大于3月审议通过了《外商投资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于7月公布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在上海开幕;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于12月通知对850余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中国在直接投资、金融服务、商品贸易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开放,践行以开放促改革的发展理念。在目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外部环境下,上述举措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三、“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制度机制建设成为新亮点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举办,标志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迈入发展新阶段。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制度建设、吸引力与影响力、项目进展以及创新合作方式等领域取得诸多实质性成果:“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等不同议题领域合作机制先后成立,反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制度及机制建设日趋丰富完善;中国先后与意大利、卢森堡、牙买加、所罗门群岛等18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签署政府间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性质日益多元;以中老铁路、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等为代表的重点项目获得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积极效果逐渐显现;中国先后与英国、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合作方式领域的重要创新。
四、RCEP谈判整体结束,最后签署仍待突破
历经七年的RCEP谈判最终于2019年11月在泰国宣布整体结束,除印度外的15个国家完成了全部20个章节的文本谈判以及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的谈判。这意味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巨大的全球最大自贸区即将建成,它不仅涉及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护等传统自贸协定规则的制定,还纳入了投资准入、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新型贸易议题内容。自2013年5月开始首轮RCEP谈判以来,中国参与了全部28轮正式谈判、19次部长级会议和三次领导人会议,并且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目前,印度的“退群”行为以及由此引发日本摇摆给RCEP今后发展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RCEP能否在2020年顺利签署,仍存在不确定性。
五、WTO受到冲击,中国努力捍卫多边贸易体制
2019年,伴随贸易单边主义甚嚣尘上,WTO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接近瘫痪,WTO改革日益提上日程。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先后推出自己的改革方案。作为WTO中最大的发展中成员,中国在2019年更加积极推动WTO改革。2019年5月,中国商务部向WTO提交了《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建议文件》,进一步阐明中国建议的改革四大行动领域。此外,中国还联合其他发展中成员维护WTO“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反对发达经济体有选择性地使用某些经济和贸易数据、否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别,坚决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
六、中日双边经济外交活动密集展开,经济合作空间拓展
2019年,在中日双方高层往来推动下,双边经济外交活动密集展开,将在应对老龄化、金融、旅游、环保、减灾、医疗等领域深化合作,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同时加强投资、科技创新和第三方市场等领域的合作。2019年,双方还通过创新合作机制、中日经济伙伴关系磋商副部级会议、中国商务部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副部级定期磋商等多个渠道,针对具体议题开展诸多讨论与交流,进一步拓展两国经济合作空间。
七、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2019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两国在能源领域达成了涉及核能合作、股份转让、成立天然气合资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在帕亚哈油气田项目进行合作等多项重磅商业协议,此外两国能源监管部门还签署了《中俄能源商务论坛章程》。12月,历经五年筹备和建设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式投产通气,俄罗斯将在未来30年内累计对华供应约1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标志着曾于2014年达成的价值4000亿美元的“世纪协议”最终顺利落实,对于全面提升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及战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八、中欧峰会为双边投资协定谈判(BIT)制定时间表
2019年4月,第二十一次中欧峰会在布鲁塞尔举行。此次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BIT)实现积极进展,双方承诺2019年取得结束谈判所必需的决定性进展,特别是投资自由化承诺方面,以便在2020年达成高水平的中欧投资协定。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是中欧双边经济外交重要事项之一,目标是在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已签署的投资保护协定基础上尽早达成一个更高水平、涵盖投资保护和市场准入的协定。目前,双方已就文本中不少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保护方面的重要条款达成了一致。
九、应对外国对中企制裁成为中国经济外交新课题
2019年,美国政府先后将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这意味着美企对相关中企的零部件售卖、技术转让授权将受到出口管制。不仅如此,美国政府禁止联邦机构采购部分中企产品。此外,美国还持续向其盟友持续施压,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情报同盟“五眼联盟”成员采购部分中企产品。受此影响,世界多个国家对相关中企产品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对此,中国政府在多个国际平台,呼吁各国政府与企业公平对待中国高技术企业,支持中国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捍卫自身正当权利,反对美国“经济霸凌”,这已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新课题。
十、中国与中东欧合作从“16+1”升级扩展为“17+1”
2019年4月,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举行。在此次会晤期间,希腊从“16+1合作”框架下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发展成为正式成员,“16+1”发展为“17+1”合作机制,成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力证。依托“17+1”合作机制,希腊可将其对华经济合作推到新的高度,并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中东欧成员的合作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