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抗在非洲

来源:小聂说非洲时间:2020-11-30

2020年6月,中印边境发生流血冲突,双方互有死伤,一下成为社会热点,特殊时期的老矛盾,给多灾多难的2020年增加一重阴影。去年我写过一篇《9.18,在非洲感受日本的恐怖》写的是中日在非洲的竞争对抗,然而日本不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对手,也不是欧美,而是既有欧美背景又有人口优势的印度。

一个国家在非洲人口多,涉及行业广,并且在国际社会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你能想到哪个国家,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中国,而直接忽略印度,确实,我们中国人对印度向来轻蔑,这个从我们对他们"阿三"的称呼可以知道,我们总是嘲笑他们的种姓制度,嘲笑他们女性地位的低下,嘲笑他们是强奸的国度,但是切不可忽视了他们的实力。

十年前我到肯尼亚,我的中国老板拥有一个工业园,工业园门口是办公楼,最开始的时候那栋楼被解放汽车租用着在,中国人对解放汽车有油然而生的亲切感,我心里想着中国人租用中国人的办公楼那肯定很正常,慢慢的我发现解放汽车公司竟然没有一个中国人,中高层全部是印度人,后来我了解到肯尼亚的解放重卡基本都是印度人在代理和经营,这让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我们的民族品牌为什么要给印度人代理?再过了许多年,我直观的感受到印度人在非洲的实力,知道了其中的奥秘,依靠印度人能更快的打开市场。

两年前我在肯尼亚做砂石料生意,高峰的时候租的车队有四十多辆重卡,我仔细统计了一下车的品牌,陕汽的两辆,解放的四辆,其余的全部都是印度之光塔塔,肯尼亚人偏爱塔塔,早在08年塔塔就开始实施肯尼亚塔塔生产的本土化,不要小看了塔塔集团,他们是世界五百强,名副其实的印度之光。当然这十年来,中国的民族重卡品牌在肯尼亚也没有闲着,先后有陕汽、中国重汽、中航、福田、北奔和东风进入,逐渐形成对塔塔的合围之势,目前来看塔塔地位仍在,我所担心的,是中国品牌自己之间的竞争引起的价格战。

中国人之间的价格战在非洲那是比比皆是,无论是项目投标还是批发零售,渗透在非洲华人经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让我深恶痛绝,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印度人这方面让我比较佩服,他们在非洲的行业规矩比较规范,价格比较统一,跟着英国人来到非洲,也学到些英国商人的法则。

提到非洲的印度人,不得不提到曾经统治非洲大陆多个国家和南亚半岛的英国,伴随着英国人对非洲的统治,作为英国人在非洲的管家的印度人势力也得到极大扩张,在英国人走后,印度人在一定程度上接替了英国人的地位,两百年来深耕细作,让印度人深深的融入非洲的血液中,印度裔非洲人在非洲占有很大比例,而且通常是条件比较优越的中产阶级,就肯尼亚而言,印度人对肯尼亚的深入是方方面面的。

首先,印度人占领了肯尼亚的批发市场。中国人的很多产品是供应给印度的大型批发商的,我最开始是在肯尼亚做日用品销售的,做了两年多,公司的很多大客户都是印度批发商,这个我有最直观最深切的感受,他们比较好打交道,非常精明而且勤奋(有时候小聪明过多),跟中国人的很多观念是重合的。

其次,印度人有投身政界的热情和传统。这是他们作为非洲中产阶级和高层权力的来源和保障,在肯尼亚经历过几次大选,你仔细观察那些宣传海报,凡是名字带什么什么可汗的,基本都是印度裔候选人。正是因为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保障让当地人在印度人面前畏首畏尾,不敢造次。

第三,印度人对于媒体的重视和参与。事实上肯尼亚几家传统大媒体背后不仅能看到欧美还能看到印度,充分的话语权也是印度人在非洲地位的重要保障。

第四,投身银行,医院,能源,农业出口,教育等核心行业。在非洲,你总能看到大街小巷的印度银行,这个分辨也很简单,从名字就能分辨出来。印度人经营的医院也很多。akhan医院让我印象深刻,我一中国朋友在肯尼亚的akhan医院生了两个宝贝,坦桑的中国人生病,很多人也选择akhan医院。我不知道这两个国家的akhan医院是不是同属一家,但是作为这次疫情中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定点医院,其实力可见一斑。同样的,有次同事得疟疾,在网上搜到了中坦友好医院,其年久失修,落魄不已,已经没有几个病人,中国人喜欢建医院,但是从来不经营医院,可以理解,中国医生在中国地位如此之高,何必跑去非洲吃苦。

第五,印度娱乐和文化产业在非洲势力强劲。假如你去肯尼亚的电影院,你会发现那里是好莱坞和宝莱坞二分天下,当地人非常喜欢看印度电影,那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直观的文化输入起到了最直接又最便利的洗脑效果。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电影和文化娱乐产业基本无视非洲,自成龙以后,我从来没看到一部国产电影在肯尼亚上映过。非洲人那么喜欢中国功夫,中国功夫电影却从来没正规走近过非洲电影院。成龙已老,非洲是阿米尔汗的天下。

相对比的,由于刚来非洲几十年,中国人很少投身政界,中国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单一国籍原则也不允许中国人在非洲投身政界,所以中国商人在非洲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中国人也很少经营银行和医院这样的跟财产和生命有切身利益关系的行业,毕竟这两个行业在国内都是国有行业,私人缺乏经营的经验和条件,银行医院私有制传统让印度人有天然优势。为什么我们不能走一条实际国有但符合非洲实际的私人经营的非洲中国银行道路。我们唯一有优势的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中国公司之间的低价竞标已经让非洲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吃力不讨好的项目。

印度人有语言和体制上融入非洲的天然优势,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去非洲经商的中国人不会说英语,这已经在和印度人竞争时先输一筹。与我们不把印度当对手的轻蔑态度相对应,印度却时时刻刻提防着中国,也极力的遏制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我们历史上根本不值一提的对印作战却是印度人心里永远的"65阴影",所以即使在非洲,中国人和印度人怎么也亲近不起来。其实,我们中国人在非洲称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为印巴人,只要在非洲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印巴人占领的市场中国人很难进入,当然很难不代表不可能,中国人也在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的实力,慢慢从印度人手里获得市场份额,所以,怎么能不受人打压。

龙象之争,我们承认自己是龙,却从不承认对手是象,好像这头象在我们眼里不值一提,但是就非洲而言,印度绝对可以称为象,我们不可轻视。据说美国硅谷的高级技术人才,不是华人就是印度人,也素有"中国的硬件,印度的软件"这样的说法,我想,我们不仅要硬件过硬,软件也要过硬,我们不仅要在非洲卖华为,也不可轻视印度皇家理工的实力,前年,一中国朋友是肯尼亚oppo的负责人,去他们办公室玩了一次,我发现oppo在肯尼亚的很多工程师员工是印度裔。一个出了阿米尔汗的国度,未必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一击,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

说个题外话,巴铁在非洲也是巴铁,中国人跟巴基斯坦人却有天然的亲近感,虽然你从表面根本无法看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区别。奇妙的是我有两次在巴基斯坦人经营的二手车行买车的经历,而且都是一次成交。我一直没搞清楚印巴人对二手车行业的霸主地位是如何取得的。为什么那么多巴基斯坦人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从事二手车行生意。不过跟巴基斯坦人买车还是很愉快的,干脆,实惠,能聊天,有亲近感。

 

(转自小聂说非洲微信公众号,作者聂少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