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解读华为传奇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时间:2020-11-06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改革开放留下了的精神遗产实在太多太珍贵。 在这其中,那个深圳人喜欢把它称为“菊厂”的公司,尤其值得挖掘和深思。


引子:孟晚舟的电子镣铐和笑脸

关押在大洋彼岸加拿大的孟晚舟,当她每次出现在视屏面前的时候,有两样东西最吸引人们目光:一个是她脚上那个冷酷的电子镣铐,另一个是她脸上从容的淡淡的微笑。某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原想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打压和奚落华为。谁料到,正得其反,孟晚舟的淡定,以及淡定中坚定和自信,再加上她那既讲究又大方合体的衣着,透射出华为人,也是中国人应有的那种毫不畏惧的气概。而在大洋这一边的任正非,也笑着对媒体说,他甚至做好了这辈子再也见不到自己女儿的准备。

面对这种可能会有“生死之别”的境遇,儿女情长此类的温言暖语都退居到身后了。孟晚舟着意穿上短大衣,把脚腕上的电子镣铐露出来,让媒体看见。这显然是她在向全世界公开宣示:尽管你们可以给自己带上镣铐,只能锁住我的脚,却锁不住我那颗尊严的心,正义站在自己这一边,时间和历史也站在自己一边。

这是孟晚舟的“内心之光”,是华为人的品味之光,是中国人的尊严之光。它向全世界宣告,任何打压和逆境,都压不倒“菊厂人”坚硬的脊梁,摧不垮“菊厂人”的韧劲和坚强。

好一个孟晚舟,就这样让世界媒体给华为做了免费的“超级广告”。


(图片来源:网络)

而华为,做出的是这样的回应,不仅悲壮,而且意味隽永。请看:


(图片来源:网络)

这份广而告之的图文,分明是在向世人宣示:

华为人最理解罗曼·罗兰的诗句,因为他们深知,苦难伴随着伟大同生。从苦难泥坑中走出来的每一个人,就是地地道道的英雄。

无疑,孟晚舟正是这样的英雄。当今,在“菊厂”的咖啡厅里,每个杯子上都写着两行这样的字句:

灯塔在守候,晚舟早归航。


图片来源:网络

这语句,是提醒,更是盼望;是等候,更是激励。当人们举杯品饮时,咖啡的浓香,于是掺进了丝丝的情愫。无需激昂的口号,只要默默地思念,静静地把愤怒变为切实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的表现。不是吗!孟晚舟,一个华为人微笑背后的苦难,正在激励着更多的华为人,更多的中国人,在心中这样吟唱:起来,起来,不愿跪着生的人们,……。

于是,人们自然会发问:华为人这样的“群体之光”是怎样炼成的?

于是,我阅读了,五年前出版的《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李洪文《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坚持》(以下简称《九死一生》)等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为上述问题的答案梳理出自己的看法线索。

《纲要》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念篇,下篇是运作篇。最精彩的内容,大都集中在上篇里。关于华为的书籍和文章业已多多,本文试图从不同视角加以理解和解读,更能说明这样做的意义。


一、“菊厂”的故事里,有着抗美援朝的微缩版本

孟晚舟被无理拘留一事,是21世纪世界大故事中的一环,会注定要写进历史之中的。因为,一个世界头号强国,竟然采用倾之力,动用其经济、文化和法律手段、甚至极尽所能拉拢联盟力量,去打压和封杀中国的一个民营公司,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这在近代史上,可说是史无前例的罕有事件。对决双方极端的不对称程度充分表明,这个超级大国的“自信”似乎让天狗吃光了。他们显然担心,一旦让华为在技术上打开的这个“缺口”继续存在下去,其后果难以想象。

然而,事实总与他们的愿望相悖,经过如此声势浩大的打压,经年有余,华为不但没有被打倒趴下,甚至连关押这样久的孟晚舟,每一次露面都是淡定的微笑。

有一位智者说过,战争,就是采用武力强迫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因此,这场打压与反打压,本质上就是一场“和平时期的战争”。

二战至今,70多年了,世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对此,有人说,这是因为,大国手中都有核武器,互相牵制住了。也有人说,这是因为,掠夺的方式改变了,不用武力也可以实现。

这些分析,都有理由 ,这两种原因都在同时发生作用,然而不可忘却的是,战争总是人性丛林搏斗的最后武器。在近年美国大片《将军的女儿》里,有一句很重要的台词:对一般人而言,具有两种做事方式,即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而对于将军来说,还有第三种方式,部队的武力方式。

华为在取得5G技术领先之前,曾与美国思科公司有一场关于知识产权跨国诉讼之战。那场景,简直就是70年前中美在朝鲜对决的缩写版重演。

下面,就是这个故事关键性历史镜头的“截屏”文字记录。

1996年元旦,华为市场部全体员工在食堂高唱《志愿军进行曲》,但歌词改成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任正非听罢,当场泪落如雨。

那时的世界还是“平的”,2002年6月,华为在美国成立Future Wei公司,带去的最新的产品,背景就是著名的金门大桥。他们喊出的口号是:不一样的只是价格。

2003年,美国思科公司状告华为“盗窃”他们的知识产权,从此开始举世闻名的跨国诉讼案。这场官司,还没等法庭介入,华为就已经被扣上了“剽窃者”的帽子。美国的媒体文章大都是这样的口径和调门。

第一场庭审结束,华为处境相当被动,思科完全占据了上风。思科公司参加诉讼的高层,脸上露出笑容,信心满满等待收割胜利。

这样的情境,很像70年前美国大军逼近鸭绿江边。

对此,任正非立即成立“应诉小组”,并这样鼓励他们:遇强则强,主动出击,面对思科这样的跨国大公司,也要敢于亮剑,勇于斗争。即使面前是世界上最陡的大川口塔峰的“悬崖”,你们也一定要奋不顾身地攀越过去。

在第二次开庭之前,任正非让郭平将第三方专家——斯坦福大学数据通讯的教授请到华为总部,并请他对思科和华为相应的技术版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华为的200万行源代码与思科的2000万行相比,仅有1.9%与思科的私有协议有关。于是在第二次开庭时,华为要求法院审核源代码。

法庭基于审核的事实,在2003年10月2日,判定思科与华为达成初步和解协议。也就是说,思科的控告并不成立。这一根本性转折,让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新认识华为,对华为公司的报道也越来越客观。

这一结局,华为用艰苦和智慧的打拼出来的和局,很类似于“三八线”的划定。

事后,《华尔街日报》记者问思科CEO钱伯斯:“在所有的公司中,哪一家让你最担心?”钱伯斯毫不迟疑地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25年以前我就知道,我们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将会来自中国,现在来说,那就是华为。”

18个月后,美国思科CEO钱伯斯逆行跨越太平洋,从美国专程到深圳华为总部拜访了任正非,握手言和。

这一场面,也很类似于尼克松总统在朝鲜战事签订和约19年后,于1972年来北京拜访毛泽东主席。

如果将这场诉讼案与那场半岛战事对比,从开始到结局都非常雷同:

对手相同:都是强大的美国;
初态相同:都是对方压境;
气概相同:都是不惧强敌,勇猛迎战;
结局相同:都是依靠拼搏和智慧逼出和局;
事后相同:都是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而且首脑专程来访。

因此,说这是70多年那场半岛战事的缩写版,一点也不过分。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我国从上到下高调纪念,意义非常重大。之前存有分歧的许多重大问题,便可以借助这个事件梳理清楚。例如,人们常常把“前30多年”与“后30多年”分而论之,但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便将这看似相差很大的两段时期统一起来了。因为,民族要复兴,首先思想要复兴;思想要复兴,首先脊梁要坚挺。抗美这一战,这是中国人在百年近代历史中,第一次用对方的方式制服了对手,而且这是在实力极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到的。这个历史性的大事件,大大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把百年来饱受欺压和侵略的羞辱,用雄赳赳,气昂昂的气概扫进了太平洋。

华为人在强大的敌手面前,骨头之所以没有酥软,脊梁也没有弯曲,正说明他们血脉里继承了这种自信,彰显出一种难以估量的喷张力量。关于这一点的意义,如果有人还有所迟疑的话,那么请读读美国水牛城大学林教授那首长诗,就会知道为什么做个中国人就这么难!请看看张纯如写的《美国华人史》,就会明白为什么种种污名就像原罪似地缠绕在中国人的身躯上,……。

这种感受,及其带来的自信,华为人体验到了。写到这里,也许读者就会明白,为什么当任正非听到员工在食堂里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时,竟然泪流满面!

让我们记住罗斯福这句话吧:“我们唯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美国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个多灾多难,饱受侵略和凌辱的民族。

 

二、“菊厂”里,那朵别样含义的“菊花”

深圳人,习惯上把华为称为“菊厂”,因为华为的logo是菊花。菊花的品味,中国人都很熟悉。笔者看到这个logo最受触动的时候,是几年前在哥本哈根,看见高楼上这个大大的显眼的“菊花”,如八九点钟的太阳放射着粗壮的光芒。

它,花开的比较晚,华为和成千上万的中国公司一样,大多是工业时代的晚到者。

它,花瓣众多却又条理清晰,是一种集体风采的簇拥和铰链。

它,一种花具有一种色彩,一旦选定,就单一始终,展现为不同寻常的坚定与执着。

它,由八条鲜红色的、粗大的花瓣组成,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如同朝霞里饱满的光芒。
……
本以为,自己的想象力还不错,上述分析似乎挺符合华为的状态。结果呢,错,而且大错!

后来我才明白,虽说它是菊花,却根本不是 “采菊东篱下”的那种菊花,是属于来自南美洲和中美洲的薇甘菊。这种菊花,扩张能力极强,只需要很少的水分和养料,就能生存,而且迅速延漫,不断扩张生长。这种花奇迹般的生长力,很快就让敏感的任正非捕捉住了,确定为华为公司的形象代表。

任正非多次强调说:“我们(华为)做产品需要具备薇甘菊这样的能力,要在末端接入层成为霸主。” “要成为行业的薇甘菊,就必须具备实力,没有实力是做不了霸主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话很流行,鼓舞着成千上万的奋斗者:给我一点阳光,还你一片灿烂。

这句充满诗意的语句,不正是华为Logo的最生动的写照吗!

创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华为,深受“发展就是硬道理”这句话的启示。华为这个logo借助于薇甘菊,充分展示了“投入产出”两端的极不对称(即“投入”是“一点阳光”,而 “产出”却是“一片灿烂”)的发展气概和状态。这种不对称的美,冲击力更加巨大。

市场生态,犹如丛林。残酷的生存现实告诉每一个新生的企业:绝大部分的“阳光和雨露”业已被那些现存的企业巨头占据去了,如果没有薇甘菊这种生长力,没有仅仅依靠很少的水分和养料就可以生存和发展的禀赋,哪里会有后来者的存在空间!

这个logo的含义,与深圳,与神州大地在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其背后要义都是息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华为做得更鲜明,更显赫而已。

从系统科学来分析,无论是人类社会大系统,还是一个企业小系统,其发展和演进都离不开两种推动力:一个是科技推力,另一个是思维推力。华为logo的“含金量”这样高,充分展示了“菊厂”具有巨大的思维推力。

正是借助于这个推力,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里,华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菊厂”,发展成为了世界级的大企业,让世人刮目相看。

人们不禁感叹:伟哉,这硕大粗壮的八瓣大“菊花“!


三、华为,公司化的任正非;任正非,人体化的华为

若要问,任正非与华为的关系,到底密切到什么程度,交融到什么程度?也许,上面的标题是较为恰当的描述。在这二者之间,已经很难加以切割了。

然而,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也就很难把握《纲要》这本书的深刻要义。同时,这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鉴于任正非与华为融为一体的关联,那么人们还认可不认可,华为是一个现代化水准的企业?

的确,任正非在“菊厂”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而且容不得一点挑战。别看任正非在媒体面前是一个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老者,而在“菊厂”里却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独裁者”。在《九死一生》里说,任正非具有“八张面孔”,其中一面,就是脾气非常“暴躁”,一旦发作,他大骂的对象,连副总裁也难以幸免。

其实,在社会组织里,有两类系统是很“独裁”的,一类是军队,另一类就是企业。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两类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关联着该系统的生死存亡,稍有不慎或者延误,就会翻船失败,甚至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对于这两类系统而言,最怕的事情是什么?是怕碰上“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样的情况。华为是幸运的,具有任正非这样的领路人,远非阿猫阿狗平庸之辈,是一位非同寻常的睿智高才。

他,少小苦难,知事明理,励志不当“懦夫”。艰难的人生起点让他明白,打理生活是多么不易。这还让他明白,无用的“套话”是不能当“白馒头”吃的。因此,他向“菊厂”人经常大喊话,发出警示:“活下去,就是硬道理!”。

他,好男去当兵,勤奋学技术,狂读《资本论》、《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让自己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让“菊厂”得以注入巨大的思维推力。诸如“红旗能打多久”这样响亮的语句,在“菊厂”里经常如雷贯耳,令人激奋。

他,33岁年纪轻轻,就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与国家领导人和顶级科学家平起平坐,迎来共和国科学的春天。这样的氛围再加上他特有的创造禀赋,使得“菊厂”的起飞,分享了改革开放那汹涌潮头的良机。

他,从不满足,勇于“修理自己”。有了“这一碗酒垫底”,他不仅成为“最不要脸的人”,更不怕忍辱负重,严格律己,带头先行;这更可以让他看到企业的差距和风险,从而及时修正、补救和提升,或者未雨绸缪,打造“备胎”。

下面,《纲要》中的这段文字最能反映任正非在华为中的作用。

“我在十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就引用孔子的一首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我讲管理就像长江一样,我们修好堤坝,让水在里面自由流,管它晚上、白天流。晚上我睡觉,但水还自动流。水流到海里面,蒸发成水汽,雪落在喜马拉雅山,又化成水,流到长江,长江又流到海,海又蒸发。这样循环搞多了以后,它就忘了一个还在岸上喊“逝者如斯夫”的人,一个“圣者”它忘了这个“圣者”,只管自己流。这个“圣者”是谁?就是企业家。企业家在这个企业没有太大作用的时候,就是这个企业最有生命的时候。所以企业家还具有很高威望,大家都很崇敬他的时候,就是企业最没有希望、最危险的时候。”

孔子“逝者如斯”这段话之所以影响很大,因为它告诫人们:时间如流水,逝去无再来,从而要珍惜生命,有效利用时光。而任正非的认知超越了这些,从平凡的流水,却看到了也有周而复始的循环现象。更进一步,看到了一个优良企业的“判定标准”,从而梳理出企业领路人与该企业的关系。任正非在这里,再一次展示出思维推力的高大。

正是依据这个“判定标准”,才有后来的华为《基本法》,以及后续的《纲要》。追求的目标就一个,让管理制度化,摆脱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系统具体要素的束缚,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境界。

马云最近的一次演讲,也对孔子这段话进行了他的解读。他认为,这段话正是思想者的特点,而且告诉人们“没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的度过”,等同“上帝死了”。这两位最著名的企业家,关于“思维力”理念的认知高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任正非的这段话,取自他的一次著名演讲,演讲的标题是“华为这面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采用大实话来说,华为能不能“活下去”,并且“活得好”?于是,“活下去”这三个字的字频,在《纲领》中频频出现,简直颇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品味。在艰难奋起时,他这样讲;在公司大发展了,他仍这样讲;在遭遇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围堵截杀时,他依然这样讲。

这就是任正非注入华为的“魂魄”。一个人也好,一个公司也好,具有了良好的“魂魄”,就与“行尸走肉”彻底划清楚界限了。至此,我们也就可以回应在这一节开始提出的问题了:

华为,是带有任正非“魂魄”的公司,任正非,则是华为自然人的化身。


四、奋斗与信用,是与熵增逆行的要道

一个公司的“魂魄”固然重要,但这还不能构成公司的全部。换句话说,要“活下去”,并且“活得好”还离不开《纲要》中的这句话: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一个“中心”,一个“为本”,一个“奋斗”,构成了“菊厂”人价值观的关键词。

《纲要》中,“奋斗”两字遍布通篇。华为一直提倡以人为本,这群人不是一般的人,是“特殊材料”打造出来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人不知道“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然而,仅仅空泛地知道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在《纲要》的序言中,华为是这样解说:

这部《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回答了这一问题。追根溯源,华为的成长来自于它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源自它的核心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当把15万知识型人才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深切地感到,尽管技术很重要,资本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人力资源管理。

那么,“本”又是什么? 如何得到体现?

就是将“奋斗”落实到人,落实到“菊厂”中每一个人,从高层主管直到底层员工。

君不见,孟晚舟刚到“菊厂”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从在国外第一线与其他员工一起奋力打开工作局面。

君不见,当员工为了赶任务,困了就睡在地板的垫子上,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总头竟然睡在自己身旁。

君不见,在神州大地,为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在最偏僻的地方也能见到华为员工的身影,不但要与恶劣的气候条件奋斗,还要和狼群斗智斗勇。

君不见,在欧洲,在俄罗斯,在非洲,在回归前的香港等地打拼时,岂止缺乏物质条件,甚至还有生命的危险。而任正非就是自己拉着一个提拉箱, 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基地飞到另一个基地。
……

“奋斗”这两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其价重胜过黄金。因为,我们的共和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的惊天业绩也是“奋斗”出来的。对此,任正非如是解说:

有人问:“有人不是在炒作以奋斗者为本、炒作华为的奋斗吗?"我说奋斗怎么了?我们全是向共产党学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为了你的家乡建设得比北京还美而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另一方面,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一个技术公司的迅猛发展,面临“熵增”带来的危险也会越来越大。而“奋斗”正是抵消“熵增”危险的正途和要道。因为,“奋斗”本质上就是“逆行”,就是采取不同于大多数的行为方式,是属于“负熵”的行为方式。

这样做,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眼光和智慧。因此,《纲要》非常强调,华为要具有一批“用心”去“奋斗”的人。具有了这样条件的人,不仅可以完成规定的任务,而且还可以实现“无目标”的任务。

好一个“无目标”的任务,多么精彩的系统科学语句!这正是企业系统成为“自组织”良好状态的写照。后来笔者得知,对于新加入华为的员工,要在华为大学按照“纲要”进行长达近一年的培训。

这是多么睿智的措施!

“砍柴不误磨刀工”啊。

关于“信用”,任正非在创业过程中,既有受骗上当的痛苦,也有仰仗自己的诚实和信用,尝到了第一桶金的甜头。因此,他能够更加深切地理解“信用”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虽说“信用”这个东西,即看不到,又摸不着,但是在“菊厂”不仅明确列入为企业的价值理念之中,而且在《纲领》里,一层层地梳理出明确地因果关系。

对此,笔者的提取和归纳是:

奋斗的目标,在于为企业创造价值;
价值的创造,则依赖于文化支撑;
文化的要核,是优良的、广义的服务文化;
服务的文化,是取得客户信任的最重要的渠道;
客户信任,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客观推力,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生不息。

“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告诉人们,太阳是人类吸取“负熵”的源泉。上述链条最后的关键句子也同样告诉人们:“客户信任”便是华为取之的“负熵”的源泉。

这个源泉,既看不到,又摸不着。然而,任正非看到了,摸着了。不仅如此,而且用“吃奶的力气”去完成,去做好。这些都明明白白地写进《纲要》里。
   
近年里,一本名叫《人类简史》的书,非常走红,作者是位年轻的以色列历史学家。该书指出,由于人类的交流活动的扩张,带来人类社会的繁荣和演进。然而,这个过程,正是借助于“信用”来实现的。有了信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社会群体的共同信用。建立起了这种信用,连“贝壳”也可以作为价值的载体,更不用说更便宜、更便利的“纸张”了,那就是“货币”。人类仰仗信用取得的进步非常了不起,导致了近代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

关于信用,还有一位学者作了更系统的分析,他就是美国日裔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他以《信用》为题,撰写了一本厚书,影响不小。他在书中指出,人们发现,信任与产业结构和大规模组织的创建密切相关,而后者对经济繁荣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值得指出的是,任正非在实施上述理念的时候,还体现出很强烈的独创性,将“思想权和文化权是企业最大的管理权”这样的理念变现为可操作的“假设权”和“立项权”,并且牢牢地掌控在公司手中。

再回头去看“活下去”这个理念,似乎它并不“高大上”,定位甚低,颇具局限性。细细分析后就发现,华为的管理者实际上是在打造 “网开一面”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长期艰苦奋斗”的指向,从而自然引领出“最高纲领”的结果。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管理技巧,其实现的力度,和达到的高度,无不令人拍案称绝!
正如古诗有句:种梅欲问诗多少,爱菊何妨酒有无。
 
五、“修理自己”,是确保“菊厂”长青的“仙丹”

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这个具有普世意义的一对矛盾,如何对待?如何排序?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也无论是小群体,还是大群体,都不可回避,而且,干系极大。

在“纲要”里,鲜明地把“自我批判”作为“修理自己”的行动,给予极其显赫的地位。

“二十多年的奋斗实践,使我们领悟了自我批判对一个公司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于是,任正非一口气讲了6个“没有”:

“没有自我批判,我们就不会认真听清客户的需求,就不会密切关注并学习同行的优点,就会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必将被快速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所淘汰;
没有自我批判,我们面对一次次的生存危机,就不能深刻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用生命的微光点燃团队的士气,照亮前进的方向;
没有自我批判,就会故步自封,不能虚心吸收外来的先进东西,就不能打破游击队、土八路的局限和习性,把自己提升到全球化大公司的管理境界;
没有自我批判,我们就不能保持内敛务实的文化作风,就会因为取得的一些成绩而少年得志、忘乎所以,掉入前进道路上遍布的泥坑陷阱中;
没有自我批判,就不能剔除组织、流程中的无效成分,建立起一个优质的管理体系,降低运作成本;
没有自我批判,各级干部不讲真话,听不进批评意见,不学习不进步,就无法保证做出正确决策和切实执行。”

最后给出总结式的断语:“如果我们没有坚持这条原则,华为绝不会有今天。”

论述了“没有自我批判”的后果,那么,如果从正面做到了这些,那又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呢?任正非继续陈述:

“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才有广阔的胸怀;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公司,才有光明的未来。自我批判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向前走多远,取决于我们还能继续坚持自我批判多久。”

“正是这种自我纠正的行动,使公司这些年健康成长。”

“极端困难,把我们逼的更团结,更先进,更受用户喜欢,逼得我们真正从上到下能接受自我批判,自我优化。”

当“菊厂”用“自我批判”来铸造员工的思维世界,期望他们成为具有“容天、容地、容人”的海量胸怀,内心强大的“菊厂人”。

然而,要真正做到容易吗? 不容易,而且非常不容易!

因为,千难,万难,清楚地认识自己最难。于是,在华为也同样会上演诸如李一男这样的技术大将带人出走,另起炉灶,唱起对台戏的故事。

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太过讲究面子的社会,甚至是“死要面子不要命”。对此,任正非的口头禅就是我的“面子早就被狗吃了”!

因为,在组织管理上,“惟上是从”惯性力,太过强大。

因为,华为也已成为一个的技术“帝国”,规模如此巨大,关联如此复杂,“牵一发,动全身“,而且后果难以预料,这对高层的勇气和智慧,无疑是双重的考验。

因为,任正非年事已高,既是“修理自己“的大力提倡者,又是带头实施者。联想到他在管理上”独裁“的禀赋,就会让“菊厂”面临一个悖论。对任正非来说,必须在“独裁”和“自我批判”之间拿捏有度。事实表明,他智慧地驾驭住了这一点。

……。

但是,在数不清的诸如上述的“因为”面前,“菊厂人”基本上都顺利地跨越过去了。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结果,关键在于任正非对自己要求之严格,远胜于对员工的要求。

一句话,华为在“修理自己”能做到这般程度,与任正非的为人,关系大矣!在《九死一生》中,数字“九”和“八”具有非同寻常的含意。“九死一生的坚持”,这是“菊厂”成长路程的成功与失败的比例,由此看到创业者的艰难。而“任正非的八张脸”,却让我们看到了华为这个自然人代表的多面性:

暴躁和变通,这是任正非,他对事对人的态度;
大方与小气,这是他对员工和对自己关于金钱投入的态度;
责任和低调,这是他对待事业和媒体与荣誉的态度;
独裁和温情,这是商场上将军与士兵的特殊关系。

任正非,这位商场上的“将军”年事已高,经过“九死一生”的洗礼,已不是简单一两个词语就能清晰地刻画的面貌,更难描述他那复杂的内心。然而,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他虽然是一匹老骥,依然情怀满满,气概不减,伏枥勤奋蹄。在华为遭受超级大国围堵和封杀的艰难时期,他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他的讲话,他的沉着,他的大度,还有他的笑容,传递出胜过一切的自信:任凭万事悠悠,中国人总有一种情怀,足以温润人心,历久弥新,又启新程。

此文,是属于“80后”撰写“70后”的文字。回到文章开头,当笔者读到咖啡杯上诗句的时候,心头那块最柔软的部分被深深触动了。而且这份触动,自始至终都夹带着敬佩和感慨,难以言状,最后以诗明示如下:

九死一生四十秋,
菊英创业著风流。
今朝又遇排空浪,
淡定从容在顶楼。

祝福,可爱的“菊厂”人!

(按语作者颜基义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会长)


以下链接下载《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坚持》。因《纲要》体量大,无法上传,如有需要请联系hypan2012@163.com。

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坚持(李洪文-20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