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热点观察 | 第24期 中国投资是否能给非洲带来知识与技能?

来源:非洲热点观察时间:2020-10-09

在日益增长的中非经贸合作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如中国古话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方在援助非洲国家发展、推广发展经验时非常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交流共享,而非洲国家也重视当地人才的培养与技术能力的提升。然而,随着企业投资在中非合作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些商业项目是否能有效地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交流,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投资所在国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发展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对过去几十年FDI在世界范围内表现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及其投资项目对国家之间的知识转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所指的“知识”既包括专利技术之类的“硬知识”,也包括管理知识和专业精神这样的“软技能”。与此相应,知识交流转移的渠道也有多种,包括劳动力的培训和流动、同一行业企业间的示范与竞争(水平溢出效应)、上下游产业企业间的合作(垂直溢出效应)等等。

笔者在过去五年间对加纳、尼日利亚、赞比亚、马拉维、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工农业投资项目进行了调研,发现中国企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者相比,在知识传播方面有这几个特点:

首先,由于语言障碍,中国企业更喜欢让当地的新雇员在工作现场边学边干,由中方工人手把手指导当地工人,而不是系统培训。这种培训方法的优点是上手快,直接务实。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非洲工人只是简单模仿操作,而没有深入掌握机器和生产过程的知识。这也导致当地工人总无法完全独立操作一些精密机械,或者专业地维护或修理机器。

其次,中国企业大多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没有明确成文,而是融入到日常的实践经验中,这增加了当地人学习的困难和时间。许多中国技师或经理,自己是通过多年摸爬滚打找到了生产与经营的诀窍,而传授这些心得同样要长期的训练和交流,这就大大增加了当地人学习的难度。而且,中国工厂的文化背景难以复制。有的非洲工人或管理人员在中国企业内工作几年后跳槽到当地企业,但当地企业却没有看到生产效率的显著改善,因此说中国企业没有真正将技能传授给当地雇员。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完全不同,少量的人员变换难以起到改变的作用。

第三,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对技能转移的效果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出口加工型制造商因为要满足国际客户的严格标准和要求,会为员工提供较系统的生产培训,而面向非洲内部市场的企业则比较随便。然而,当地人在出口加工型中资企业能获得的技能通常仅限于生产。企业在中国的总部获得订单,在国外进行设计,并在国际上采购原材料。仅仅执行生产环节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对整个操作缺乏全面的了解。此外,出口加工型工厂生产标准高、订单数量大、工序多样复杂,与非洲本地制造商之间的生产水平差距太大。因此,当地企业很难模仿这些出口型中资企业,或向这些企业供货。相比之下,面向非洲内部市场生产的中资企业则能通过市场竞争、供应链上下游联系、合资合作和其它多种方式对当地企业的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那些希望向中国以及其他外国投资者学习知识技能的非洲本地工人与企业也有他们的挑战。资金短缺和缺乏国际市场经验往往是非洲当地企业向外资企业学习时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有些当地企业试图从中资企业处高薪聘请熟练技工,但由于他们的经营不如外资工厂稳定,所以不能长期保持高工资,结果反而更多熟练工人流向了中资企业。即使两家企业工资水平相似,但规模较小的本地企业的现金流更容易波动。缺少资金也造成当地企业难以保证从国际市场上稳定地获得工业原材料和配件供应以保证正常生产。

而那些希望效仿中国出口制造模式的当地企业,也因他们在国际市场缺乏经验而受阻。非洲企业往往投资于员工培训和机械升级,但却不了解也无法满足国外客户对交货时间和款式的严苛要求。非洲工人同样不了解国际客户的需求,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忽视颜色差异和划痕等细节,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因此企业需要保持大量的外国主管,以严格监督生产流程,并对当地工人进行长期培训。

与此相较,在非洲当地市场具有优势的本地公司可以更迅速将来自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专业知识融入到他们的业务中,尽管这些技能可能在国际上并非最先进。例如,钢铁行业的一家埃塞俄比亚制造商聘请了中国供应商提供技术服务,利用中方的丰富经验和高效率,建起了埃塞俄比亚第一条全自动轧钢生产线,迅速投产并占领了市场份额。中国投资者与当地伙伴合资合作的企业通常也都是面向非洲市场,主要由当地伙伴负责市场销售、处理政府的关系,而中国合作伙伴则专注于技术与生产。调研表明,这种合资结构各取所需,比较持久。而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非洲经理和员工能够逐渐地从中国合作伙伴那里学习掌握技能与知识。

总之,在劳工培训方面,语言障碍、不成文经验、文化环境等特征确实会影响中非双方技能交流的效率。但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与市场决定了企业之间知识传播的方式与效果。非洲企业要学习中资出口加工类企业的主要挑战不是技能(因为初级制造业没有特别复杂的技能),而是财务稳定性、市场经验和供应网络。当非洲企业转向本地或非洲区域市场时,他们的商业知识和经验就成为他们的强项,可以根据市场与企业发展需要采购中国设备和配件,聘请合适的中国技术人员进行辅导,也更有可能形成像合资企业这样的长期伙伴关系。因此,如果非洲本土企业在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合作中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在一般工农业部门就不难获得生产技能。业务的可持续性将有效促进非洲和中国之间长期的知识交流,更有利于技能知识的转移。

 

 唐晓阳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