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盛夏,除了炎热天气,又有疫情隐然威胁,益添世人不安感受。初夏的热潮过去,量测的温度还是创了新高,地球暖化再成关注焦点,也再有速谋解决之道的呼声,面对还在蔓延升高的疫情,则殷殷寄望于疫苗的早日发展成功,可说都是科学救世的思维。
过去也曾提过,今日我们认知外在环境的问题,多是近代科学的视野,什么是近代科学的视野?简单的说,可归之为“设定标准、测定问题、建立因果、寻求解方”。回顾过往人类早期历史的自然哲思,多诉诸直观感受,人类由自然哲思走入科学,正是摒弃了面对外在认知的直观感受,因为直观感受因人而异,“不客观”也“不准确”。
地球温度改变的问题,确实不是由人类的主观感受所论断,关注这个问题起始之时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事实上还有温度较低的年分,决定这个问题的所谓科学论断,是人为设定标准的测量,目前气候科学上的测量标准,就是各个地方的气候测站,这些测站的标准确实是一致的,它们的设置位置也是固定的,但是这些测站的相对位置却有了改变,因为人口城市的扩展,测站附近的环境有了变化,免不了带来对测量的影响。
目前说起地球温度升温,前时常用“全球暖化”,所谓“全球”就是指整个的地球,地面上的温度有气候测站衡量,那么占了地表面积70%的海洋呢?
当然早有海洋温度也在上升的说法,那么这些说法如何而来,也就是汪洋大海的温度如何测量?现有海温测量主要有船只浮标、卫星遥测、水中断层声纳及海面形状探测等一些方法,这些测量都有各自的标准,当然也更多的要受限于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所谓的海洋升温是什么意义,是局部升温,还是整体的升温?
科学面对所谓的“全球暖化”问题,其“建立因果”的论断,直指“二氧化碳”是肇果之因,也就是泛称的“碳排放”,在地球的大气中,其实除了“二氧化碳”,也还有其他气体,但那些被认定是次要因素,不值得重视,在因人类活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大气层中同时也增加了烟尘悬浮颗粒,近年大家甚是关注的所谓“pm2.5”正是其一,而在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因会屏蔽太阳光,有降温的效果,结果加加减减,气温似乎还是渐热,因此“二氧化碳”的肇祸模型论断有据。
除了今年方甫过世,我也认识的一流物理学家戴森(Freeman Dyson),一直质疑大气科学“二氧化碳”单一因果推论的计算机模式作为,也提出测量海洋温度的实质困境,另外一般知道较多的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其著作改编的《侏罗纪公园》电影而闻名于世的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他引用科学数据写成的《恐惧之邦》小说,展现出“全球暖化”问题中人为创造“恐惧状态”的面貌,引起甚大讨论,他在脸书上也声称,“全球暖化”与“种族优生论”相同的似是实非。
克莱顿也曾说,在大气科学界愿意公开批评“全球暖化”的,多是没有研究经费压力的退休教授。其实他没有说出的是,在这些退休教授活跃做研究的时代,譬如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同样一个大气科学领域之中,最热门的议题却是,“地球是否要进入一个小冰河期了?”因为那段时间地球的温度特别的低,而且不只有七十年代,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和一○年代,也都有过地球温度较低的情况,这些老教授不免要问,现下所谓的地球升温,是长期趋势,还只是起伏波动。
对比于目前科学所认定地球四十亿年的存在历史,古气候学声称地球温度几千万年的冷暖波动周期,人类近代科学所“测定”的地球温度,正如我曾经用过的比喻,就好像以一个人1%秒体温的些微上升,来论断此人几小时后的生死一样。也有谓“亿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是所争得的“朝夕”,价值若何?
近期让世人忧扰难安的新冠疫疾,是另外一个科学论断的事例。近期英国《自然》杂志有一篇长文,讨论此次新冠疫疾在未来的发展预测,在这些由病毒学家或病毒感染计算机模型学家好坏不同的预测当中,最大的共识是其“不确定性”,原因是过去一些病毒疫疾的流行或抑止经验,
因目前对此一病毒特质了解得不够充分,病毒人际感染追踪的实质困难,似多不能援引参考,因此从公共卫生到政治决策的优先选择,就是从严从紧。
为了缓解此次疫疾的威胁,目前知道也许有超过十几个国家在全力发展疫苗,在最近《经济学人》出版的一篇文章中透露的讯息,为了发展针对此一病毒的疫苗,至少投入已超过百亿美元的经费,未来的产制施用,恐还要上千亿费用,就算有些疫苗通过目前的规范,但是大量接种的后续效果,依然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为无法确切知道疫苗所促生的抗体,能在人体存留多久,虽然国际间也有倡议,希望将来如果真有了成功的疫苗,要以需求的优先来做分配,但是看目前世界的分歧对立,更可能的情况是各自为己的“疫苗国家主义”,那些立意高远的倡议恐怕难得青睐。
在这次疫疾之中,因为病毒的无选择性感染,富裕或医疗资源丰足的国家,未必受到的伤害较小,但是造成的资源分配攫夺以及经济关联断裂,无疑将更加深贫富国家的鸿沟,在富裕国家斤斤计较于数千上万死亡人数的背后,其实一直存在着每年都有四十万人死于疟疾的事实,那多是发生在经济窘困的贫穷国家,一点不错,“穷人的命不是命”。
在这个所谓科学昌明的时代,其实多的是“天下本无事”,我们只都是不同的“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