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在被称为“保守心脏”的大邱市的东城路街头,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结束演讲后正在打招呼。 (图片来源:联合采访团)
“我对中国说‘谢谢’,对台湾也说‘谢谢’,这有什么问题吗?”“我原本也想对日本大使说‘谢谢’,但担心他听不懂,所以说了‘康撒哈姆尼达’(模仿韩语“감사합니다”的日式发音)。” “关于台湾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过度介入,应尊重现状,保持距离。”这是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在一次竞选演讲中的发言。
对此,韩国国内批评声四起。国民力量党有关人士指责李在明此番表态是典型的“屈辱性的亲中事大主义外交观”。该党总统候选人金文洙更表示:“中国是在朝鲜战争中敌对韩国的一方,而美国是援助我们的一方,怎么能把美国和中国相提并论?”改革新党候选人李俊锡也讽刺道:“如果说‘不要介入台湾问题,对双方都说‘谢谢’就好’,那若特朗普说‘韩国和朝鲜打起来又怎样?对两边都说‘谢谢’就行了’,那岂不是很尴尬?”
但从三个方面来看,这种批评难以令人信服。首先,李在明的发言并不是屈辱性的所谓“亲中事大主义”言论。如果他只对中国说“谢谢”而贬低其他周边国家,确实值得批评;但事实上,他不仅对日本说了“感谢哈姆尼达”,甚至也对台湾说了“谢谢”。这体现了他希望在外交上尊重邻国、顾及对方立场、以换位思考的态度推进“共感外交”的意愿。对此横加指责,显然并不妥当。这种立场也与李在明一贯主张的务实外交一脉相承,即他曾说:“韩美同盟固然重要,韩美日也应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与其他国家为敌 …… 我们也应维持好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还要做生意”。
第二,在台湾问题上,他主张“尊重现状、不介入、保持距离”的立场,同样符合于基本常识。1992年8月24日,韩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时,接受了一个中国原则,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基于此,韩国与台湾断交,仅保留代表处,维持非官方关系。因此,台湾问题本质上属于中国内政,而非韩国可以介入的国际事务。从这一角度看,李在明的表态完全符合韩国政府一贯的对华政策。
最后,指责李在明在台湾问题上对与美国的军事协作及介入保持“战略模糊”,也并不恰当。首先,台海局势目前尚不至于需要立即作出是否介入的决定。虽然美方部分官员曾预测中国可能于2027年对台“动武”,但当前局势尚未紧张到必须决断军事介入的地步。
更何况,与第一任期时相比,特朗普如今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得相当“克制”。他避免与台湾地区领导人直接接触,更多注重提升台湾地区自身的防卫能力,并推动其采购美制武器。近日还有报道称,白宫已清除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内部的对华强硬派。这也说明,在台湾问题上,特朗普政府倾向于寻求务实方案而非军事对抗。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近期也不再一味强硬,而是表达了与中国大陆对话的意愿。虽然这与岛内政治压力有关,但也显然与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走向密切相关。如果连特朗普政府都采取相对克制的立场,韩国总统候选人却率先表态是否军事介入,显然不利于韩国的国家利益。从这一点看,李在明展现出的战略谨慎更显可贵。
归根结底,这场走偏的所谓“亲中事大”之争,其实提醒韩国在大选期间更应关注外交政策的根本方向。我们需要的不是陷入虚构论战的空谈,而是通过冷静务实的现实分析,提出可行的对策——这是“实事求是外交”。通过尊重邻国、表达谢意,深化睦邻友好的“将心比心外交”;不再陷于阵营对立和党派攻伐,而是与所有国家谋求共存共荣的“开放包容外交”。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外交型总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吗?
文正仁 教授
作者:文正仁,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
来源:《韩民族日报》,2025年5月26日,原文见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