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

来源:非洲咨研 时间:2025-06-10

摘要

中非农业合作是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中非双方在农业技术合作和农业投资贸易合作等方面展开了务实互动,在促进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务实举措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方法与工具,互利共赢是中非农业合作的理念与目标,创新发展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核心要素与驱动力。展望未来,中非农业合作的潜力巨大,仍有待挖掘。具体而言,中非农业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合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中非也将更加关注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及加强政治、社会和舆论风险应对能力。这需要中非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深化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中非农业合作的深入发展,为中非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非洲国家逐渐认识到农业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建立新的发展援助关系,开展新型国际合作。在此背景下,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原则的中非农业合作,以其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成为非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今,中非农业合作已经成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中非农业合作在促进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的进展和成果。

一、中非农业合作的现状

一直以来,中非农业合作对双方的粮食安全、减贫和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同非洲国家共同实施的“九项工程”之一,减贫惠农工程项下,中国积极向有需要的非洲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已经在非洲启动建设13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推动非洲44个国家实施数百个社会责任项目。[1]近年来,中国对非农业合作进入新阶段,更加注重产业化和创新发展。中非农业合作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农业技术合作内容多样化发展

中非农业技术合作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优势所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第一,中非促进顶层设计。近年来,中国持续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多层次的农业交流,为双方提供了农业经验的分享和学习的机会,增进了中非双方的农业理解和友谊,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深化和拓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其中,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是重要的农业交流平台之一,迄今已举办两届。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在2023年11月举办,吸引了非洲多国约39位农业部高级官员及非盟高级官员,中非300多名代表就中非农业合作的现状、问题、前景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讨,并发布了发布了三项成果,分别是农业农村部落实《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务实合作举措(2024—2026)、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多年生稻创制及应用,为中非农业合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2]

除了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和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中非之间还通过国际农业研究咨询小组(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GIAR)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The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IFAD)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非洲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中非共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截至2023年,中国已在非洲建设了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100多万非洲国家的小农户从中受益。[3]它们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农业技术的展示、培训、推广、服务等功能,涉及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农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有效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例如,2022年12月,中国援建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正式移交,2023年已正式投入使用,该示范中心未来将拓展中尼在渔业、畜牧业、菌草种植等多方面的合作,并承担农业技术研发、农业技术培训、农机展示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等职能。[4]

此外,中国继续实施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为非洲国家提供了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了非洲国家农业的多样化和现代化。2023年2月,中国和坦桑尼亚订单农业合作项目启动,不仅为当地提供先进农业技术和专业服务,也致力于为当地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助力保障当地粮食稳定供应。[5]

第三,中非开展农业人才培训。一直以来,中国持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为非洲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技术人才,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农业管理水平,为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其中,高校在促进中非农业人才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中国方面来看,近年来,中国持续扩大向非洲国家提供的奖学金的数量,每年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提供数千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此外,2023年7月,商务部主办了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与循环农业官员研修班、非洲国家旱地玉米栽培技术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埃塞俄比亚、莱索托、卢旺达、津巴布韦等10个国家的学员,[6]从非洲国家方面来看,由中国援建的非洲国家农业学校也是培养非洲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 由中国援建的喀麦隆滨海大区亚巴西农业职业技术中学是该国重点农业技术学校之一,开办6年来,培养了约500名农技人才。[7]此外,一直以来,中国通过派遣农业志愿者和开展中非农业发展青年交流与合作,为非洲乃至“南方”国家提供了农业服务的支持和帮助,增强了非洲国家的农业服务能力和农业社会效益,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志愿者和青年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的平台和机会。

2. 农业投资贸易合作稳步增长

中非农业投资贸易合作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亮点。

第一,农业直接投资。近年来,中国对非洲农业直接投资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投资国别主要集中在毛里塔尼亚、乌干达、尼日利亚、埃及、加纳、赞比亚、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南非等国,投资领域涵盖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种植与加工、禽畜养殖、渔业等。[ 8]截至 2022 年底,中国企业对非农业投资存量超 17亿美元,共在三分之二的非洲国家投资设立近200家农业企业。[9]其中,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农业直接投资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目前,中国已在非洲建设了多个农业产业园区,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农业产业化的平台和载体,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农业附加值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企业和农业产品提供了新的投资和出口渠道。例如,赞比亚农产品加工合作园区和赞比亚-中国境外科技农业合作示范区等产业园区,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市场等支持,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企业和农业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和出口环境。2023年9月,中国和赞比亚正式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表示,将加强经贸合作区建设,支持赞比亚经贸合作区升级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示范区。

第二,农业贸易合作。中国通过加强农业贸易合作,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农业市场的拓展和优化,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农业产品的多元化和品牌化,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农业出口和贸易收入,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消费者和农业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在贸易促进工程项推动下,2023年6月,非洲已有11国16项农产品在“绿色通道”项下获得输华准入,21个非洲国家已经享受98%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10]此外,中国在2023年与非洲国家签署了多项农业贸易协议,涉及了天然橡胶、茶叶、咖啡、可可、坚果、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多种农产品。从中非农产品贸易额来看,2022年为88.1亿美元,而2023年达到了93.4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二、中非农业合作的特点

中非农业合作在促进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展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 务实举措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方法与工具

中非农业合作基于双方的实际需求和优势互补,以解决非洲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挑战为目标,以提高非洲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为导向,以实现中非农业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利益为原则,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农业合作,包括政府间合作、企业间合作、民间合作等,涵盖了农业技术、农业投资、农业贸易、农业人才、农业援助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非洲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提高了非洲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第一,中非通过农业技术合作与投资贸易合作,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中非农业合作通过引进和推广中国的农业产品和技术,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增加了非洲国家的粮食产量和储备,降低了非洲国家的粮食进口依赖度,缓解了非洲国家的粮食危机和饥荒问题,保障了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基本生活。中非农业合作使非洲国家的粮食产量平均增加了30%以上[12],中国向许多非洲国家分享了1000多个绿色超级稻品种,与非洲农民种植的当地品种相比,中国水稻品种的产量提高了20%以上。[13]此外,中非农业合作,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农业收入和外汇收入,推动了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例如,马拉维通过中非农业技术合作援助项目引进用于蔬菜、水果、玉米和水稻生产的农业技术,不仅为马拉维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还改善了马拉维小农户的经济状况。[14]

第二,中非通过技术合作和投资贸易合作,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农业竞争力。十年来,农业农村部向非洲派出农业专家400多人次,并为非方累计培训管理及技术人员超过1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农业教育人数,非洲国家的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科技成果、农业专利申请和农业技术转化率也都得到大幅度提升。[15]此外,中国与非洲国家也持续通过投资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合作项目等,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等,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农业附加值和农业竞争力。

2. 互利共赢是中非农业合作的理念与目标

中非农业合作是基于中非双方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非洲国家的主权和意愿,注重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了中非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第一,中非农业合作有利于非洲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非农业合作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支持,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中国政府一直把促进中非贸易平衡发展作为目标,支持更多非洲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是非洲农产品出口第二大目的地国,近年来非洲对华农产品出口年平均增速达到11.4%。2023年,非洲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为53.2亿美元,同比增长2.5%。[16] 

第二,中非农业合作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农业安全和社会效益。中非农业合作为中国提供了市场、资源、产品、合作伙伴等机会,提高了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了中国的农业安全和农业社会效益。同时,也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非洲农产品的需求 。在中非农业合作机制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双方贸易渠道和平台持续拓展创新。目前,中方已与19个非洲国家及非洲联盟、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先后签署了34份农业合作文件。[17]同时,中非线上贸易平台等合作渠道持续助力非洲农产品走向中国市场,“非洲农户和中国消费者都能从中获益”。[18]

第三,中非农业合作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农业互信和农业利益。中非农业合作为中非双方提供了合作、交流、学习、互鉴等平台,增加了中非双方的农业互信和和农业友谊。2019年中非农产品贸易额为76.7亿美元,[19]而在2023年,增长到93.4亿美元,年均增长3.8%。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长7.4%,非洲自中国进口农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长2.8%。[20]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的贸易额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表明,中国对非洲农产品的需求在增加。同时,非洲自中国进口农产品的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2.8%,虽然增长速度略低于中国自非洲的进口增长速度,但仍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这种增长趋势表明,中非双方在农业领域实现了互利共赢,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得到了加强,为双方农业市场带来了机遇和益处。

3. 创新发展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核心要素与驱动力

中非农业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合作机制,推动了中非农业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为非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在中非农业合作中,创新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理念。与西方国家不同,中非农业合作始终注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指导和启示,提高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发展水平,促进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的协调和平衡。2023年以来,中国在非洲持续推广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理念,就通过强调农业合作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个方面,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农业合作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框架和路径,使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更加开放、互联、共赢。[21]

第二,以技术引领农业发展。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持续通过引入和推广中国的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新技术,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农业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农业效率和质量,降低了非洲国家的农业成本和风险,保护了非洲国家的农业资源和环境,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农业转型和创新。例如,2023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继续在刚果(布)推广高产、抗病木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相对当地品种每亩产量增长比例高达300%、400%。在2023年11月召开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宣布启动“助力非洲木薯产量倍增计划”,将帮助非洲在50万公顷土地上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将木薯单产提高1倍,达到每公顷17吨以上,增强非洲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非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22]

第三,创新合作的方法和机制。中非农业合作通过引入和运用中国的农业合作方法,如农业技术合作、农产品贸易和投资、农业合作园区建设和农业援助和援助项目等多方面的方式,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农业合作的模式和范例,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能力和农业合作效果,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机制建设是中非农业合作之树的根基。截至2023年11月,中方已与19个非洲国家及非洲联盟、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先后签署了34份农业合作文件,围绕粮食安全、减贫、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共同关注的议题持续开展对话交流。[23]中非农业合作网络层次进一步升级,拓展了中非农业合作的立体影响力。

三、中非农业合作的发展趋势

整体来看,中非农业合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呈现出“零敲碎打”的总体格局。中非农业合作的潜力巨大,仍有待挖掘。[24]2023年,中非农业贸易额为93.4亿美元,仅占中国农业贸易总额的2.8%,非洲对华出口农业贸易总额仅占中国农业贸易总额的2.2%,中国出口非洲农业贸易总额仅占中国农业贸易总额的4%,且非洲对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0%~80%都集中在十多个国家,例如,中国仅从科特迪瓦进口的天然橡胶的贸易额就多达6.4亿美元 。 [25]展望未来,中非农业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中非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深化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中非农业合作的深入发展,为中非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中非农业合作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以及《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合作举措(2024—2026)等在内的长效和重点合作对话机制的引领,以及中非双方的农业需求的增加和农业能力的提高,中非农业合作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广泛。中非农业合作将不仅涉及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还将涉及新兴的农业发展领域,如农业科技、农业服务、农业金融、农业保险、农业电商、农业旅游等,为中非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合作的空间和机会。

第二,合作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中非农业合作将不仅涉及基础的农业技术、投资、贸易、人才和援助合作,还将涉及高端的农业政策、规划、标准、监管和评估合作等,为中非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合作的主体将更加多元。中非农业合作将不仅涉及传统的政府间合作、企业间合作、民间合作等,还将涉及新型的多边合作、区域合作、跨界合作等,为中非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合作的主体和平台。

第四,合作的效益将更加显著。中非农业合作将不仅带来经济的效益,如增加农业产值、农业收入、农业出口、农业就业等,还将带来社会效益,如提高农业安全、农业质量、农业环境、农业公平等,为中非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合作的效益和价值。

2. 合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中方在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表达了坚定支持非洲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以务实举措推进非洲粮食安全和非洲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愿景。中方将建设中国—非洲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成立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再建设一批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鼓励更多经营主体走进非洲。2024年至2027年,将为非洲再培养1000名农业科技和管理人员。10年内,推动中非农产品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26]中方将立足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结合非盟《2063年议程》,扩大双方各层级对话和沟通,支持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秘书处、泛非支付结算系统、非洲广播联盟等一体化机构同中方建立合作机制。[27]未来,中非双方还将进一步深化中非农业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磋商,注重加强与非洲地区发展议程如《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以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联合国全球发展议程等平台和机制的对接。[28]

3. 更加关注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一直以来,非洲农业发展依然面临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和农业设备匮乏、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备、生产方式较落后等制约因素。[29]而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则在技术合作层级,政策、制度和社区经验分享,社区和社会主体参与,以及项目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不足。[30]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虽已经涉及农业的不同领域和全产业链条,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其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训,以及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中非农业合作仍然主要聚焦于技术合作层面,对非州的治理能力关注不够。[31]此外,中非农业合作的内容以常规性合作为主,缺乏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

因此,未来,中国将充分总结和利用在农业能力建设、乡村综合发展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的分享中国农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积极帮助非洲加强能力建设,中非农业合作也将更加关注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2023年8月发布的《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指出,将继续深化中非农业发展战略对接,加强中非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帮助非洲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和自主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非洲粮食安全自主保障能力[32];《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也强调,中国将同非洲继续加强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等能力建设合作。[33]这些计划表明,未来中非农业合作将更加关注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不断推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走深走实。

4. 加强政治、社会和舆论风险应对能力

非洲地区政治和社会管理水平普遍不佳仍是中非农业合作面临的主要风险。[34]有外媒也指出,非洲的腐败、暴力以及中非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是影响中非伙伴关系的可持续性的关键问题。此外,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一直被批评为一种“经济殖民”形式。[35]因此,加强对合作目标国的政治和社会风险评估,加强中国自身风险应对能力建设,以及中非农业合作话语权建设势在必行,这有助于减少因政治、社会和舆论风险导致的双方农业合作失败和压力,并深化双方互惠互利关系。

第一,加强对当地政治与社会风险的应对能力。未来,合作目标国的政治与社会风险也将持续影响中非农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此背景下,中非双方预计将通过加强政治风险评估与管理、提升社会风险识别与沟通、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企业责任感、采取风险分散与多元化合作项目策略,以及建立持续监测与评估机制等方式,加强加强对合作目标国的政治与社会风险的应对能力。

第二,加强中非农业合作话语权建设。中非农业合作有望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非洲国家和非政府组织对计划和项目的参与程度,做好第三方对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评估,避免因为该方面问题导致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此外,中非应加强对中非农业合作现有项目的影响研究,为传播和应对国际舆情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加强关于中非农业合作对非洲粮食安全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具体而言,可以就中非农业合作对非洲粮食自给率、粮食贫困人口、农业产值、农业贡献率和农业技术转化率的影响开展研究,在客观数据基础上对负面舆论展开回应,并建立中非农业合作影响研究数据库等研究和传播平台,助力话语权建设。[36]


参考文献:

[1]陈志钢、Ousmane Badian等,《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现状、挑战与新征程》,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2018。

[2]国务院,《国务院新闻办就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及中非经贸合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政府网,2023年6月14日,https://www.gov.cn/lianbo/fabu/202306/content_6886298.htm。

[3]海南日报,《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发布三项成果》,中非合作论坛,2023年11月16日,http://www.focac.org.cn/zfgx/jmhz/202311/t20231116_11181779.htm。

[4]黄婷婷&陈程,《中坦订单农业合作项目启动:开展种子产销一体、粮食收储等全产业链业务》,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年02月19日,https://www.hunan.gov.cn/hnyw/zwdt/202302/t20230219_29250676.html。

[5]吕珂昕、邓卫哲、董家琛,《中非农业合作迈向下一个金色十年》,农民日报,2023年11月21日,https://szb.farmer.com.cn/2023/20231121/20231121_006/news-nmrb-12571-20231121-m-006-300.pdf。

[6]马慧敏、贾丽平:《新发展格局下中非农业合作风险评价与合作对策研究》,《世界农业》2022年第9期。

[7]农业农村部网站,《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召开》,农业农村部网站,2023年11月15日,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11/content_6915228.htm。

[8]商务部,《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2023》,商务部研究院,2023。

[9]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19年12月》,商务部,2020年2月18日,http://wms.mofcom.gov.cn/article/ztxx/ncpmy/tjsj/ncpydtj/200603/20060301783733.shtml。

[10]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23年12月》,商务部,2024年2月28日,http://wms.mofcom.gov.cn/article/zt_ncp/table/2023_12.pdf。

[11]舒晓婷,《专访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一带一路”共建国若能成发展带和发展极,对全球繁荣有序大有裨益》,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02月21日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0221/herald/80035a1c341f13fd2b1906b5b17262d3.html。

[1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中国计划出版社,2023年11月16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a/icmp/2023/12/15/20231215179983118/bcb251af3c01496eb5f1cf47c7557171.pdf。

[13]外交部,《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商务部,2023年8月25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wjg/zwxw/zwxwxyf/202308/20230803435933.shtml。

[14]外交部,《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中非合作论坛,2023年8月25日,http://www.focac.org.cn/zfgx/zzjw/202308/t20230825_11132907.htm。

[15]王晓斌、张月和,《中非农业合作如何成长为参天大树?》,中国新闻网,2023年11月16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3/11-16/10112955.shtml。

[16]新华社,《习近平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全文)》,新华社,2023年08月25日,https://www.mva.gov.cn/sy/xx/szyw/202308/t20230825_87180.html。

[17]新华社,《中国援建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移交》,新华社,2022年12月08日,http://www.scio.gov.cn/gxzl/ydyl_26587/rwjl/rwjl_26595/202303/t20230320_706416.html。

[18]新华社:《中国援建农技术中学助喀麦隆人才培养》,《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0月30日,第9版。

[19]新华网,《中非农业合作的新“种子”》,新华网客户端,2023年11月19日,https://world.gmw.cn/2023-11/19/content_36975264.htm。

[20]新华网,中非领导人对话会发布《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新华网,2023年8月25日,http://www.news.cn/2023-08/25/c_1129823262.htm。

[21]杨凌发布,《10个国家40位学员在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圆满结业》,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2023年7月27日,https://www.scora.org.cn/c/2023/0727/6446.shtml。

[22]中国食品报:《在非洲50万公顷土地上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中国食品报》2023年11月17日,第4版。

[23]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商务部,2023年8月25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wjg/zwxw/zwxwxyf/202308/20230803435933.shtml。

[24]邹松,《期待非中农业合作取得更大成果》,人民日报,2022年01月13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113/c1002-32330066.html。

[25]Forbes Africa, “Is China Really Helping Africa?” , Forbes Africa , September 26, 2017, https://www.forbesafrica.com/economy/2017/09/06/china-really-helping-africa/. Accessed 2024-02-29.

[26]Prof Felix Dapare Dakora, “China-Africa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A safe net for food security and food sovereignty in Africa” , Independent Online, January 16, 2024,https://www.iol.co.za/news/politics/opinion/china-africa-agricultural-cooperation-a-safe-net-for-food-security-and-food-sovereignty-in-africa-dfad5031-479c-459d-9071-2bb54f68043b.  Accessed 2024-02-29.

[27]Raphael Mweninguwe, “China’s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Malawi’s Agriculture Sector” ,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June 2, 2023, https://jamestown.org/program/chinas-role-in-the-modernization-of-malawis-agriculture-sector/. Accessed 2024-02-29.

作者:马金龙、刘少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2022级政治学专业硕士生)

上一条:非洲旅游业:远不止观赏动物与度假
下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