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千万要避免一个问题,就是看到某个专业“很热门”,就一哄而上盲目报考。
日前,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及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以低空技术与工程、数字戏剧为代表的29种本科新专业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批学生将会在9月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学习。
此外,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
新专业的设置反映了哪些未来趋势?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这些新开设的专业?面临不断变动的新专业,考生应该如何判断?
为此,我们与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展开了对话。
新设专业只是
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
《看天下》:教育部设立29个新专业,考虑到了哪些因素?
熊丙奇:教育部每年都会新增专业,2024年新增24个,2023年新增21个。无论新增多少专业,都是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是国家战略发展,比如今年新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就是因为国家低空产业发展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第二是科技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个学科领域都在发生变化,比如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第三是社会民生发展的需求,如新增的健康与医疗保障、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
此外,因为本科教育培养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每年新增的专业都是结合这三个方面对未来的预测,预测未来5年后我们可能需要这些专业的 人。
《看天下》:今年教育部首次建立了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对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开辟了专业设置即时响应“绿色通道”。这是什么意思?
熊丙奇:传统的大学新专业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审批制,一类是备案制。对于目录外的新专业,需经高校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后,于每年7月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需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前公布审批结果。
此外,为了防止高校盲目跟风设置热门专业,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育部还实施了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原则上还要再提前1年进行预申报。
例如,若某地因政策导向需发展特定产业时,相关高校若计划增设对应专业,需在政策发布后的次年7月进行申报,经教育部审核等流程,于11月确定是否获批。若获批,一般要到下一年度才能正式设立该专业,纳入专业目录进行招生培养等工作。
这也意味着一个新专业的设立需要耗费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再加上招生后的人才培养周期,就更晚了。所以对于低空经济这种国家急需的领域,国家突破了集中申报限制,去年9月开始申报,今年就发布了,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专业建设起来,进入招生培养阶段。
《看天下》:那通过这一点我们是否可以判断低空领域比较有前景,值得报考呢?
熊丙奇:不能这样简单地下判断。国家战略层面上的确需要,但专业发展最终如何,能不能发展得起来,也涉及相应学校能不能办得好的问题。我们千万要避免一个问题,就是看到某个专业“很热门”,就一哄而上盲目报考。近年来被撤销的专业数量也特别多,要警惕同类专业设置过多,人才培养供给超过社会需求,很快又被撤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看开设专业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究竟如何,理性作出选择。
另外,我们不应该仅通过新专业的设置来推断未来的行业发展前景。一方面,每年新增专业都不同,你去看近3年的新专业,每年特色专业的模式都不太一样。另一方面,新增专业是对于未来行业发展需要的前瞻性布局,但它也只是一种预测,最后也可能没发展起来。目前这几年新增专业的学生也都还在培养周期之中,有待观察。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专业交叉融合成趋势
《看天下》:新增的专业中,大多数专业都涉及不同学科的交叉,您怎么看待目前专业交叉融合的趋势?
熊丙奇:这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说。第一,现在很多专业都在交叉,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很多行业都需要复合能力的人才,国家强调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背后的含义就是交叉融合。
第二,现在所谓新设的交叉专业,它是真交叉还是假交叉?交叉肯定是没问题的,但高校开设新专业到底是不是只是为了迎合时代、考生的需求,换汤不换药呢?现在很多专业都加上智慧、数字两个字,但只是穿了个马甲,课程内容还和原来一样。比如原来的制造业变成了智能建造,英语加上计算机、AI,但可能就是在培养方案里增加一门课就结束了。这是学校需要进一步去解决的问题。
我可以这样讲,人工智能专业未来会成为最大的冷门专业。近年来这么多学校都去开设,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办出特色,而且未来真的需要这么多学人工智能的人吗?
《看天下》:对于考虑报考新增专业的考生,你还有哪些建议?
熊丙奇:无论是不是新专业,报考都有风险,都需要谨慎。第一是看兴趣,第二是看自己有没有匹配的能力学好这个专业,还要关注高校招生政策、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动 态。
具体到学校,除了前面提到的关注新开设专业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外,由于新专业没有参照,考生也可以去参考学校里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资源,判断新专业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大多数新增设专业都有较为明确的就业指向。学生要确定新专业到底是升学导向还是就业导向,也要考虑清楚自己未来要不要继续深造。
祝愿每一位考生
金榜题名!
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