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摘要:企业ESG“漂绿”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和社会信任危机等不良后果,探究其深层原因及发生情境尤其重要。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不同制度来源的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的关系,以及融资约束和行业竞争度的调节效应。本文基于组织退耦视角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企业ESG“漂绿”的深层动因及约束条件,对推进我国企业ESG实践,促进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制度合法性压力;企业ESG“漂绿”;组织退耦;融资约束;行业竞争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话题热度上扬和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提出,重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ESG理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已在企业层面取得丰硕成果。然而,企业在践行ESG理念以获得合法性并提高其声誉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陷入ESG“漂绿”风波。企业ESG“漂绿”指企业在ESG披露与其实际ESG绩效之间的差异。ESG“漂绿”会导致企业财务绩效和可持续竞争力下降、消费者利益受损、社会信任危机和道德危机等负面影响,但深层原因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制度理论认为企业在面对制度合法性压力时,可能会发生表面迎合但实际并不遵从制度要求的组织退耦行为,企业ESG“漂绿”即是企业在制度环境领域将实质性行为与象征性行为分离的一种组织退耦策略。然而,过往研究对制度合法性压力与企业“漂绿”的关系尚未阐释清晰。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制度合法性压力与企业“漂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观点并不一致。不一致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合法性压力的制度来源有关。已有研究表明企业面对外部环保督察压力会减少虚假信息披露,抑制“漂绿”行为发生,但这些研究通常仅限于规制合法性压力,对规范和模仿合法性压力的关注不足。另一方面,研究结论差异可能与组织情境因素有关。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资源和行业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如面临融资约束压力的企业在绿色转型上更困难,为维持外部合法性更可能发生“漂绿”行为,而行业竞争度会影响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合法性压力的大小,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等,但目前尚缺少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二、主要内容
本文基于组织退耦视角构建理论模型,将企业ESG“漂绿”视为制度合法性压力下的组织退耦行为,探讨制度环境中规制、规范和模仿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的关系,并引入竞争优势理论视角,进一步探讨融资约束和行业竞争度等异质性因素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如下。
规制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显著负相关;规范和模仿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显著正相关。作用机制检验发现,融资约束和行业竞争度强化了规制合法性压力对企业ESG“漂绿”的抑制作用,融资约束强化了模仿合法性压力对企业ESG“漂绿”的促进作用;制度合法性通过内部控制影响企业ESG“漂绿”。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和重污染行业企业中,制度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的关系更显著。
本文政策建议如下。
从立法层面完善企业ESG信息披露制度,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ESG信息披露准则;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ESG监管能力,提高其监管公信力;加强对行业领军企业或标杆企业的ESG信息披露监管力度;避免“一刀切”式地推行ESG,鼓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愿披露ESG信息。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从组织退耦理论视角解释企业ESG“漂绿”行为,有助于深化企业ESG“漂绿”的原因分析和拓展组织退耦理论的应用情境;揭示不同类型制度合法性压力对企业ESG“漂绿”的差异性作用机制,从而回答了现有文献关于制度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关系的分歧;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视角探讨企业资源和行业竞争等异质性因素对制度合法性压力和企业ESG“漂绿”关系的调节作用,明确了影响二者关系的边界条件。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选取ESG披露与ESG表现的Z分数差值对企业ESG“漂绿”进行测量,但目前关于企业ESG“漂绿”的具体测量方法尚不成熟,未来可以构建并运用更为完善的企业ESG“漂绿”测量方法;本文在探讨制度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关系的边界条件时,基于竞争优势理论主要选取了融资约束和行业竞争度作为组织情境因素,后续可将盈利能力和高管绿色认知等企业异质性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展开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国A股上市公司,未来可以对非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国家的制度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关系进行研究,检验本文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五、写作、投稿过程的心得体会
论文从写作到发表经历时2年时间。该过程同新生儿从孕育到诞生般充满辛苦和快乐。因为研究团队长期关注组织退耦理论研究,所以对ESG“漂绿”选题的确定相对轻松。但理论构建过程却充满艰辛。研究团队用6个月时间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因为ESG领域的研究成果近年在迅速增加,几乎每天都有相关成果问世,所幸基于组织退耦视角的研究存在缺口。为珍惜和把握这个研究机会,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研究团队全力以赴构建研究框架构并搜集整理数据;然后用6个月的时间撰写论文并数易其稿。
2023年11月4日投给《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稿件是第18次修改稿件。本来以为投稿后可以放松一段时间,但编辑部里专业而高效的工作团队又迅速将我们带入紧张而兴奋的修改环节。投稿3天后便通过编辑部初审和编委初审并进入外审状态,1个月后收到3位外审专家3000余字的评审意见。面对评审意见既喜又惊,有肯定成分,但更多是质疑,切实感受到外审专家的专业性果然名不虚传。经过半个月的彻夜修改并返回后,很快又收到复审专家2000余字的修改意见。这次修改意见虽然肯定多于质疑,但仍然有许多细节问题被发现,所以修改过程并不轻松。二次返回后,终于得到复审专家的认可。在通过编辑部的最后一道审查后,从投稿开始历时6个月,终于收到稿件录用通知。
整个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完成投稿只是迈出了第1步,后面的打磨者是论文升华的开始。倾情感谢《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编辑部老师的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5年,第45卷,第3期论文《制度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白景坤1,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与创新管理;罗晨婧1(通信作者),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理论与社会责任;顾飞1,2,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
1. 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5;
2. 重庆工商大学 会计学院, 重庆 4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