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小蛮腰全景 图源摄图网
摘要:企业生态系统通过网络结构与功能机制, 在生产要素的运作过程中考虑上下游关系和空间布局, 形成关联网络. 为探究企业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 分析在不同场景下适应性互惠的主体如何评价, 本文构建了整合式评价方法. 通过节点网络的结构特征, 基于系统群聚特征(如功能性或资源性群聚), 判断链群的状态, 考虑企业生态系统网络结构, 通过链群互惠判断和链群互惠效用的联合分布来改进链群互惠效用. 同时, 通过网络节点互惠判断区分连接形式(与现有互惠节点连接、 与新节点连接和随机连接), 从而量化网络节点在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变化. 结合高阶网络结构参数的共圈特征, 修正节点的生态系统适应度. 本研究应用场景涉及评价要素的整合方式, 以及整合哪些要素的判据, 同时解析了特定场景下的嵌入式评价和脱嵌式评价模式. 其中嵌入式评价侧重于链群评价, 而脱嵌式评价侧重于节点评价. 经过调节后, 企业生态系统存在多种状态, 如理想状态、 正向演化状态、 结构调整状态、 系统呈扩张状态和不适配状态等. 本研究为企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整合式评价的研究视角, 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分析了适应性互惠的决策建议, 有助于企业基于适应性互惠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和调节.
关键词:整合式评价;适应性互惠;企业生态系统;场景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管理决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 综合评价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工程设计、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 随着社会全面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人们获取决策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 在“大数据”、“云计算”、“AI”等的驱动下,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规模决策信息融合处理成为可能;分布式组织、多层级整合、打破物理局限的协同合作对管理决策实践服务提出新要求, 也为综合评价方法改进带来新动因. 数字化高频信息、网络化社群组织、生态化管理情境, 场景化应用形态, 迫切需要评价方法及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以便解析应用的多样化需求如何转化为多要素多维度有效整合, 不确定信息及多源信息如何支持资源配置融通, 以及企业组织如何架构才能有效激励各类主体, 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整合式创新是在自主创新, 开放创新, 协同创新和全面创新的基础上, 将“战略引领”置于统领位置, 强调升维思考和全局观形成的创新范式. 如实践中, 海尔链群合约通过整合不同要素形成技术突破, 升级产业路径, 根据区域特征、需求变化、产业间发展状况等异构决策信息, 与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融合, 使得企业生态系统不仅仅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组织, 而是被整合了系统架构并嵌入经济社会的要素配置系统. 基于整合式创新理论的综合评价分析是统筹不同系统层面的多尺度粗粒化评价要素治理分析, 从机理视角拓展评价行为主体模态, 是整合式评价方法设计的理论来源.
本研究有助于推动评价理论与技术在数字经济中的应用, 为重大决策事项预备和发展相应的理论知识. 基于海尔链群合约的应用背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法及共性问题可为社会和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分布式协同治理的评价问题提供一般性支持.
二、主要内容
本文聚焦“面向企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互惠该如何整合”的主题, 建立了基于整合式创新理论的评价构念和方法, 以场景需求为导向,从互惠形式、适应性特征、求解方法、整合评价等方面展开, 逻辑上衔接紧密, 具有自洽性和内聚性. 企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互惠分析有助于适应场景需求并判断系统演化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链群互惠分析和适应性互惠分析的整合式评价方法设计. 在互惠分析部分, 考虑在大量适应性节点组成的系统中, 连接判断的不均匀可能产生明显的结构. 节点的场景适应性程度可能成为约束条件, 连接程度影响节点并适应场景需求变化而变化. 由此, 考虑由图的割表示社群的结构适应性拓扑, 应用犹豫模糊算子及其分布刻画连接行动效用. 那么, 节点互惠行动的适应度表现为企业生态系统中节点适应性互惠指数改进, 而链群通过生态系统互惠效用改进表征其生态网络适应性.
整合式评价方法设计包括评价设计和评价过程两个主要阶段. 其中评价设计阶段是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参数测算, 再由诸如高介数中心性节点, 大圈比节点或局部网络连通性高节点等判断链群节点互惠形式并计算互惠效用, 分析适应性互惠状况并进行评价设计. 根据场景需求整理整合评价要素, 确定如何整合、整合哪些要素并确定整合形式. 文章着重分析了内嵌式及脱嵌式整合评价. 其中, 内嵌式评价主体是链群, 通过群体互惠行为和效用分布进行多场景参数对照及改进, 由此生成基于多样性整合的组织形式和互惠状态建议; 脱嵌式评价主体是节点, 节点根据适应性、互惠行为及脱嵌环节产生新的生态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 企业生态系统通过整合多样性、产生新的生态位以及淘汰适应性差的节点实现演化. 根据评价结果得出企业生态系统状态相关结论和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得出企业生态系统状态结论. 由前面得出的结论讨论方法应用形式及建议.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面向企业生态系统的整合式评价方法是基于整合式创新理论的评价行为主体机理解析, 是贯通性评价方法设计的重要表现. 考虑适应性互惠的企业生态系统整合式评价方法, 在管理理论上是商业生态系统机理及其治理方法研究, 在组织形式上是生态多边多向泛在网络结构分析, 是范围经济敏捷共生和商业生态治理体系的理论抽象, 具有基础性的管理方法研究价值和意义. 方法一方面, 考虑适应性互惠的企业生态系统整合式评价是依据节点网络结构特征, 根据系统群聚状况(如功能性或资源性群聚)生成链群, 由链群网络结构和链群互惠判断联合分布量化链群互惠效用; 由网络节点互惠判断区分互惠连接形式(与现有互惠节点连接、与新节点连接和随机连接), 进而量化网络节点生态适应性变化; 借助高阶网络结构参数共圈特征修正节点的生态系统适应度. 另一方面, 应用场景是整合式评价如何整合、整合哪些要素的判据. 解析了特征场景内嵌式评价和脱嵌式评价, 其中内嵌式侧重链群层面的评价, 脱嵌式侧重节点侧面的评价, 并且经由评价反馈修正后的企业生态系统存在适应性互惠改进, 否则, 无适应性互惠节点在企业生态系统中衰减, 并被生态系统淘汰.
本文得出启示为: 第一, 企业生态系统作为数字化节点组织模式, 其网络结构测度了节点交互的可持续性和价值贡献的方式, 桥接了价值网络不同链群价值共创行为, 驱动不同应用场景嵌入企业生态系统. 比如海尔食联网、衣联网等众多场景应用展现了链群合约这种企业生态系统强大的态势感知、趋势把握和组织变革重构的能力, 全面更新了企业业务流程、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 展现了数字赋能产业和生态的丰富实践场景. 第二, 网络节点生成生态位与企业生态系统演化息息相关. 因此, 有必要重视和培育关键节点, 发掘其独特能力或资源禀赋并激励这些节点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第三, 企业生态系统有必要设计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 用以优化互惠效用、消除冗余绑定, 进而促进企业生态系统共生共益、持续发展.本方法研究面向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需求, 企业实践和国家战略需求, 是中国情境的数字化转型与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 也是重构企业组织形式、价值创新机理与模式系统性研究. 进一步研究方向包括不同应用场景分布对冲情形下的生态系统决策优化方法和场景间转换对企业随机优化决策的影响等.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边际贡献可概括为: 一是拓展了综合评价理论与技术在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在评价方法设计中融合网络拓扑信息, 为节点和链群不同层面的评价方法奠定基础; 二是考虑企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互惠问题, 比较不同互惠连接形式的节点和链群在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变化, 解析哪些要素能整合评价, 如何整合, 不同整合方式差异性体现在哪, 进而设计具有场景特征的企业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三是面向海尔食链网经典的一键烤鸭链群, 从节点与场景整合与链群多场景参数比较分析设置内嵌式和脱嵌式特征场景并进行整合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整合式评价是面向企业生态系统的可变尺度粗粒化评价方法, 是同一链群满足不同需求的适应性管理方法.
五、写作、投稿过程的心得体会
结合实践背景和应用需求, 作者对研究对象反复斟酌, 提炼方法设计思路, 形成论文研究框架, 在此衷心感谢访学期间提供学习实践机会的老师和专家. 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是一个不断打磨、完善的过程, 在此感谢团队的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投稿过程中, 期刊主编、评审专家和编辑老师给予了严格评审和悉心指导, 改进了本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完备性. 在此衷心感谢主编、评审专家和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5年,第45卷,第2期论文《面向企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互惠的整合式评价方法》(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侯芳(通信作者)1,2,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综合评价理论与技术
1.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2. 东北大学 东北评价中心, 沈阳 1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