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2024年6月28日下午,四场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图源腾讯网
在世界不确定性显著增多的背景下,“全球南方”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加速崛起,战略价值也与日俱增,世界主要大国纷纷调整对“全球南方”的定位,试图在大国竞争中占据优势。日本也加强了对“全球南方”国家的争取和拉拢,并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南方”和西方国家连接的“桥梁”。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是“全球南方”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深刻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关切,这一地位也赋予了中国为“全球南方”争取发展机遇的使命。然而,日本及西方国家通过利用优势传播资源,解构中国“全球南方”身份等手段,试图将中国从“全球南方”中剥离,进而竞赢中国。
2024年12月,日本防卫省下属的防卫研究所发布了以“崛起的全球南方与中国”为主题的《中国安全战略报告2025》。报告全文有五大部分,除了序章和末章,报告主要探讨了“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合作”“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活动分析”“中非关系的扩大及影响”,围绕“全球南方”与中国的互动展开,并详细探讨了这种互动对当前国际秩序的影响。该报告表现出对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合作的质疑,以一种非客观的态度来分析中国与“全球南方”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将从报告的特点、影响两个方面,对报告进行全面解析。
一、特点分析
(一)战略论调上,折射出日本对中国在“全球南方”互动的焦虑。报告聚焦中国在安全领域的参与,一方面认为中国通过军事合作交流和武器出口,将扩大中国在其他地区的军事介入。然而,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库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世界武器出口总量,前五名分别为—美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中国仅居第四位,而美国的武器出口在全球总出口中的份额从34%上升至42%,法国的全球总出口的份额增长了47%,这足以证明中国从来不是主要的武器出口国。另一方面,报告认为《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中“鼓励各国高等军事院校、高等警察院校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是为和外国政府建立紧密关系,并借此扩散安全影响力。可事实上,倡议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应对反恐、生物、网络等安全挑战,提升发展中国家安全治理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问题。而且,早在1958 年,日本防卫大学就已经开始接受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国的外军留学生;美国政府也于1961年的《外国援助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对外国军官在美国军事院校中与美国军官共同接受训练的项目拨款进行了明文规定,可见这一军事交流方式并不罕见。报告的解读反映出日本对中国在“全球南方”安全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持高度警觉态度,防卫所焦虑心态的背后仍然是“中国威胁论”,这种误读只会加剧双方对“全球南方”的不信任,不能真正有利于国际合作。
(二)战略内容上,围绕中国“全球南方”实践多领域展开。报告主要从经济、外交、军事和安全和意识形态四个维度分析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合作。经济维度上,报告特别关注中国通过“全球南方”的经济合作带来的影响,关注经济互动带来的多重效应,如报告提到中非在贸易和投资融资上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但同时又十分关注非洲地区的债务问题;在外交维度,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同南方国家建立的多边合作框架,认为中国通过诸如“金砖国家”“上合组织”“77国集团和中国”等多功能框架将加强对话,深化多边合作;在军事和安全维度,报告认为中国出于保障海外利益的考虑,通过武器出口和军警合作,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以及联合国维和行动,扩大了在海外的军事存在;在意识形态维度,报告主要关注了中非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合作交流,并探讨了这一合作模式对非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报告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呈现了中国与“全球南方”合作的多样化路径。对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合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但也明显看出报告的偏向性明显,对中国和南方国家的合作始终保有负面态度。
(三)叙事操作上,污蔑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合作。报告侧重负面分析,以偏见的视角看待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合作,认为中国同南方国家在经济合作实际上是在制造“债务陷阱”,而且还通过“经济杠杆”对南方国家施加影响力,然而,2024年9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指出,“中国帮助非洲新建升级了近10万公里公路、超过1万公里铁路、近千座桥梁……这些都有助于非洲突破发展瓶颈,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中国不但从来都不是非洲的主要债权方,而且还一直在帮助非洲减缓偿债压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的《行动计划》中,中方也提出了具体的免债举措。但报告不顾中国对“全球南方”作出的经济贡献,对中国无端指责。而且报告还展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认为中国在积极拉拢“全球南方”,意图挑战现有的国际格局。实际上“全球南方”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的不公平不公正待遇由来已久,南方国家并未在全球化进程中真正受益,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倒行逆施,推动逆全球化,在全球经济的低潮期对“全球南方”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全球南方”也需要更多的发声渠道,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全球南方”发声,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报告反复强调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存在带来了消极影响,并未从合作共赢的角度进行评估,反而将其描绘成一种带有特殊目的的战略行动。
(四)政策取向上,试图将中国从“全球南方”剥离。报告整体服务于当前西方国家深化对华竞争的战略态势,高度重视诱拉“全球南方”,一方面强调发展和“全球南方”的伙伴关系,加大外交资源的投入,例如在2023年5月的七国集团(G7)广岛峰会期间日本借主办国之机,邀请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八个“全球南方”国家首脑参加;另一方面进行话语操弄,利用“人权”“威权主义”词汇,给中国贴上“东方外交”的标签,表现出中国和“全球南方”关系的非正当性和不可持续性。报告将中国同“全球南方”的合作定义为对抗西方国际秩序的“工具”,却忽视了中国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群体,和“全球南方”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维护“全球南方”的共同利益,也是中国的任务。报告忽略了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本质,这种解读不但歪曲了合作的自主性,还消弭了中国与南方国家合作的实际动因和长远目标。
二、影响分析
日本防卫研究所作为日本防卫省下属的安全研究机构,报告的出台代表了具有官方背景的相关智库对中国和“全球南方”互动的典型认知,这对影响日本政府的安全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报告整体带有“有色滤镜”看待中国和“全球南方”之间的关系,将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关系割裂,这种较为负面的认知曲解了中国和“全球南方”互利共赢的本质,这将不可避免的激化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博弈。长期来看,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传播以及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合作关系都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第一,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负面叙事导向。报告助长了“中国威胁论”的声势,壮大了美西方国家对中国集体舆论攻击的实力,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合作带有特殊目的,迎合了美西方国家要同中国争夺“中间地带”的呼声,意图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过度扩张的态势。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中国的合作项目污名化为对“威权主义”的支持,对双方的合作贴上负面标签。这一论调不仅可能会被其他西方国家引用,进一步加剧对中国经济和外交的负面评价,降低国际社会对中国合作的信任。这种分析也是“民主对抗威权”叙事的一种改写,试图将中国推入“威权主义”国家阵营,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扭曲中国合作的真正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南方国家及其民众对中国的信任度,这种分析或许将对中国同“全球南方”业已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合作项目增添困难。
第二,激化西方国家与中国在“全球南方”地区的战略博弈。报告对中国和“全球南方”合作的负面解读,将加剧美西方国家对“全球南方”争夺的焦虑感,挑拨西方阵营的敏感神经,迫使其在多边平台上加强协调,提高对“全球南方”的外交投入。2025年2月10日,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办方在德国柏林发布《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报告主题为“多极化”,持续关注“全球南方”群体,报告对中国、印度、巴西、南非这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南方国家进行分章节描述,占据了报告的一半篇幅,这表现了西方阵营试图通过地缘政治工具化来拉拢“全球南方”,在地缘上“包围”中国。在这一背景下,报告无疑在舆论上鼓励西方阵营的地缘竞争,使中国正常的对外合作受到更大的干扰。
第三,分化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合作。“全球南方”是一个包含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发展水平以及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国家群体,内部复杂性和差异性较大,而且“全球南方”在产业发展上大多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其内部也存在竞争关系,报告以民主、透明、反腐败等标准来对“全球南方”进行分类,加剧“全球南方”内部的分歧,报告中也多次暗示中国同“威权主义”国家展开的公安合作、技术支持、经济援助等行为有助于“威权主义”国家巩固政权,滋生腐败行为。将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视为输出“统治模式”,多种分析都在试图将中国同“专制”挂钩。这些论调希冀通过舆论将其分裂,使其内部承接更大的舆论压力,将不免对“全球南方”产生心理影响,可能促使其重新思考同中国的双多边合作,部分国家可能因此在与中国合作时更加谨慎,甚至倾向于寻求与美日欧等西方国家的“替代性合作”。从而削弱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
第四,为日本在“全球南方”的扩张提供了合法性。报告主要内容是中国同“全球南方”的合作,但实际上,它以“全球南方”与中国的负面叙事为引,为日本在“全球南方”地区的扩张提供借口,深化日本在“全球南方”的存在。在西方国家长期关注“全球南方”的大背景下,日本意图作为西方国家与“全球南方”之间的“桥梁”,通过经济合作与军事介入的方式强化存在感。近年来,日本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日益加强,不但通过“三方农业合作”项目,提升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还通过增加对东盟合作基金的投资,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此外,日本还利用其在高科技和环保技术上的优势,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这些举措无疑将服务于日本突破战后秩序、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意图,分化南方国家与中国的联系,从而为日本介入提供“道德合法性”。
三、结论
防卫研究所的这篇报告,从多个维度剖析了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合作。然而,报告全文多次使用“可能”“疑似”等推测性字眼,并依赖第三方资料来推测中国的政策行为,缺乏客观性,其分析以一种偏见的眼光来解读中国和“全球南方”间的合作关系,实质是对中国的行为进行污蔑诽谤,试图分化中国和“全球南方”,也是日本对中国在“全球南方”地区影响力的担忧的体现。
事实上,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合作都是以发展为导向,不掺杂任何私利,不是为了和西方国家对抗,也不是为了争个大小王,而是聚焦共同发展,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始终认为,无论哪个国家,只要同“全球南方”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都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愿与各方交流。与此相对,报告所反映出的对抗性思维正揭示了当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亟须变革。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一员,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变革,这种合作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孟士杰,国际关系学院,东北亚观察日本研究小组
来源:山大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