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提高关税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

来源:东南亚学人 时间:2024-07-18

导语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导致美国从东南亚的进口增加。这一政策的中长期影响更具不确定性和潜在破坏性,因此,东南亚地区必须提高警惕。

​美国提高关税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
The Impacts of the US Tariff Hikes on Southeast Asian Economics
作者|Maria Monica Wihardja, PH.D.
来源 |https://fulcrum.sg/the-impacts-of-the-us-tariff-hikes-on-southeast-asian-economies/

美国最近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此举将使电动汽车(EV)关税增加四倍,锂离子电动汽车电池、电池储能和电池零部件关税增加两倍,太阳能电池的关税增加一倍,以及对关键矿产征收新的关税。具体而言,美国将加征301关税,该关税自2018年起实施,已影响到价值 370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进口。尽管新的关税上调仅会影响到最多18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进口,这些商品只占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的 4.2%,但这表明美国在一些低碳技术领域正努力与中国的供应链脱钩。

中美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博弈已不再仅仅是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和抓住新的经济机遇,更是为了确保各自的战略利益。太阳能光伏和风能一直是可再生能源竞赛的主要赛道,占2023年全球能源产能扩张的84%,而中国是这一扩张的主要推动力。

一、新的关税上调将如何影响东南亚经济?

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征收一系列关税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设备份额已被降低至几乎为零,转而从东南亚进口弥补空缺。目前,美国大约75%的太阳能电池板进口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

然而,随着一些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商品进入美国的中介国,以及因中国廉价进口商品的持续流入而蒙受损失的美国公司可能提出申诉,我们可以预期到未来将会有更多针对涉嫌成为中国商品流入美国渠道的东南亚公司的调查。2022 年的一项对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八家太阳能电池板零部件制造商的调查发现,其中五家公司违反了美国法律。到2024 年 7 月,这五家公司将被征收与中国太阳能制造商相同的关税,税率为进口额的 50% 到 250% 。最终,制造能力也将从被列入调查和征收关税目标清单上的企业转移到清单外的企业。

与中国低碳技术上下游供应链有着紧密联系的东南亚公司将受到不利影响。目前,东南亚经济体严重依赖中国的工业投入。如果美国加大限制“中国制造”产品进入美国的难度,那么向美国国内市场销售并严重依赖中国中间产品的东南亚制造商可能被迫寻找新的非美国市场或使用更多的非中国中间产品。然而,后者只能在中长期内出现,因为许多低碳技术的供应高度集中在中国和少数中国企业手中,不易找到替代品。例如,中国是最大的石墨生产国,而石墨是美国新关税政策打击的重要矿产之一,中国加工的石墨约占全球石墨产量的90%,占电动汽车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随着有关企业在生产中减少中国中间产品的使用,东南亚地区的供应链可能会借助该地区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低碳技术的研发(R&D)而实现重组,但这也只能在中长期内发生。

出于对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考量,而不是竞争优势、效率、规模经济和价格因素,东南亚被迫变得越来越自力更生并建设新的生产能力,这很可能导致效率降低、价格上涨以及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速度放缓,同时还可能造成全球供应过剩。

二、与中国低碳技术上下游供应链有着紧密联系的东南亚公司将受到不利影响

然而,根据各国与美国签订的自由贸易或经济协议,本地区的中长期影响将因国家而异。新加坡是该地区唯一与美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因此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投资进入新加坡,以及通过新加坡运输的货物增加。东盟的七个成员国与美国一起加入了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ndo-Parcific Economic Framework),没有与美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东盟成员国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一框架开展经济外交以打入美国的供应链。例如,印尼曾试图与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签署有限的自贸协定(尽管目前尚未成功),这类似于日本和美国为加强电动汽车电池关键矿物供应链而签署的有限自由贸易协定。更多的东盟国家也可能尝试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获得更多市场的优惠准入。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尼西亚正考虑在今年加入 CPTPP。

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行动越是强硬,东南亚国家就越渴望加强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内的区域和多边协定,尤其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上诉机构和争端解决机制仍不完善的情况下。区域和多边协定的组合使一些东盟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容易进入美国市场,这可能会确保没有与美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东盟经济体仍然能够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加强其区域内贸易、供应链和生产体系。

此外,如果美国的关税在中期内无法刺激其国内目标行业的发展,这可能会逆转《降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的总体目标。关税非但不能降低通胀、创造就业和应对气候变化,反而可能最终阻碍生产投入、提高美国消费者的价格,并减缓向可再生能源和电气化的过渡速度。美国的高通胀意味着更长时间的高利率,这导致许多东南亚经济体的货币大幅贬值,迫使地区中央银行提高利率。

尽管一些东南亚经济体目前正从中美贸易战中受益,但如果贸易战升级,特别是在特朗普再次当选(Trump 2.0 scenario)的情况下,它们应为短期利益消散做好准备。

上一条:如何从东盟的角度看待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下一条:东南亚包容性创新发展的路径、挑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