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目标下技术创新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

来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4-05-30


图源:摄图网

摘要: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两个环节.在传统的技术创新与工资收入差距经济模型中内生刻画技术应用环节,并厘清技术应用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本文基于中国的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本文重构了技术创新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模型,从理论层面论证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及机制,并突出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明显不同,技术应用有助于缓和工资收入差距,但技术研发却扩大了工资收入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应用主要通过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市场交易等机制,发挥其缓和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本文的现实含义表明,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技术应用,仅仅推动技术研发是不够的.换言之,技术研发只有进入生产过程实现技术应用,才能改善工资收入差距,进而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行共同富裕.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应用 ;工资收入差距;共同富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的报告强调,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都在日益加剧。最近十几年,全球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增加,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和中美贸易摩擦皆与此相关。2021年,世界基尼系数为0.67,前10%人口拥有的收入超过全球收入的一半(其中,最高1%份额为19.54%,最高9%份额为33.21%),全球收入不平等正在加深,收入分配问题正困扰全世界。由193个国家元首共同签署的、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也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指标之一。

在中国,收入不平等一直是作为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尽管中国的收入不平等近年来有所下降,2021年基尼系数为0.466,仍处于高位,因疫情冲击存在再次上升的可能。中国前10%人口拥有收入的比例由1978年的27.8%上升到2021年的43.35%,收入分布集中在前20%人口,贫富差距过大。与此同时,2019年,城镇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分别为29.58%和25.11%,其规模约为3.89亿人。然而,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工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在60%以上,意味着工资收入仍是大部分居民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收入差距对中国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高达60%左右。所以,缩小工资收入差距是解决中国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关键所在,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由此可见,在全球收入分配差距日益加剧的同时,中国应如何有效缓和与应对工资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对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众所皆知,技术创新是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所以,技术创新无疑会带来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工资收入差距的恶化。显然,欲在公平和效率、供给和需求之间实现良性循环,开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新局面,迫切需要厘清技术创新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如果技术创新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带来工资收入差距的恶化,就会加剧经济体的不平衡,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反之,如果技术创新能够使贫富差距有所下降,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就可以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多赢”局面。

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技术创新是核心,通过创新突破高精尖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给定资源禀赋的条件下生产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增长的关键。然而,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技术研发实现快速增长,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研发成果都实现了应用和商业化。换言之,只有将技术研发实现应用,才能发挥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事实上,技术创新包括两个环节: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技术研发(RD),以研发部门新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为主,需要投入高技能劳动力,导致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增加;技术应用(Adoption),体现为研发成果在生产部门的应用和产业化,往往需要投入低技能劳动力,以便生产具体的产品或服务,预期会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简言之,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高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同,使其工资收入不同,进而影响工资收入差距。显然,在探讨技术创新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时,有必要区分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厘清这两大环节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各自影响,进而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要内容

纵观现有文献,我们发现,已有关于技术创新与工资收入差距的文献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包含两个相关但不同的环节,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Schumpeter提出“科技推动说”,认为实验室产生的科学技术研发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但不少技术研发成果并没有进入生产环节,即没有实现技术应用。换言之,任何技术研发只有实现技术应用,从研发部门进入生产部门,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并影响工资收入差距。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众所皆知,技术研发具有较大的内在生产率,以高技能劳动力投入为主;而技术应用是将研发成果应用到生产部门,往往有大量非研发人员、低技能劳动力的使用,预期可能帮助改善工资收入差距。遗憾的是,现有文献要么笼统地研究技术创新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区分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要么只关注技术研发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忽略了技术应用这一重要环节对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目前已有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而关于其对收入分配的微观效应研究甚少。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与工资收入差距的经济模型。但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将技术创新分解为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两个环节,聚焦这两个环节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重点突出技术应用的作用。接着,论文基于中国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说进行实证检验,估算了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建立和检验技术应用缓和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我们将技术创新分解为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两个环节,重构了技术创新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及机制,并突出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第二,中国的实证分析表明,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明显不同,技术应用有助于缓和工资收入差距,但技术研发却扩大了工资收入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这一结论仍然成立。

第三,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应用通过技术创新环境质量的改善可以有效的发挥其缓和工资差距的作用,具体地,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市场交易作为影响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应用缩小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

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在推动技术研发的同时,更要重视技术应用,从而促使技术创新带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改善的“双赢”效果。

本文的政策含义直截了当: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技术应用的提高。只有将技术研发成果实现应用,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才能起到缓和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就中国而言,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较低,技术的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且技术创新环境质量不够完善,造成技术研发实现技术应用的渠道不畅,进而对贫富差距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需要继续加大和鼓励技术研发,突破关键“卡脖子”的技术研发,同时更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技术应用,将研发出的新技术应用到生产活动,使其真正转化为生产率,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有效发挥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改善作用;需要继续完善劳动定价机制,提升劳动要素的议价能力,消除劳动价格扭曲,同时更要协调劳动要素的配置结构和效率,有效发挥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各自作用,实现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还需要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健全与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竭力打破创新垄断,通过搭建技术市场交易平台尽可能的降低信息不对称,重视和提高技术交易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促使更多的技术研发成果实现技术应用,从而发挥技术应用的收入分配效应。

总之,在破除关键技术研发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有效发挥技术应用缓和工资收入差距的作用,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效统一,从而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力图解析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首先,重构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与工资收入差距的经济模型,从理论层面厘清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特别地,我们重点分析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这是本文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其次,匹配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和工资收入数据,估算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特别突出技术应用的作用,这是本文在实证方面的贡献;最后,本文从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市场交易等层面,探讨技术应用影响工资收入差距的机制,这是本文在影响机制方面的贡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尝试从企业层面进一步细化技术创新全过程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将现有研究推广到微观企业,以期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行共同富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五、写作、投稿过程的心得体会

本文的选题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作者的研究兴趣。作者长期专注于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作者关注到技术创新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技术研发和应用两个环节。作者开始阅读国外相关文献,发现国外研究集中在经济增长效应而非收入分配效应,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少。所以,作者在研读和学习国外经典文献的基础,开始着手进行本文的研究和写作。

在本文投稿和修改过程中,《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编辑部老师和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专业性的宝贵意见,我们根据修改意见在认真商讨、仔细斟酌后作出了详细的回复,经过多轮审稿和多次修改,使得本文的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改进和提高。最终,本文在2023年11月被接受。在此,全体作者衷心的感谢匿名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为本文顺利发表所做出的贡献,致以真挚的感谢!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44卷,第4期论文《共同富裕目标下技术创新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研发与应用的证据》(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吴鹏1,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万广华2,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常远3;郎有泽4,青年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1. 广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广州 510320;
       2. 复旦大学 世界经济研究所, 上海 200433;
       3. 广东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 广州 510320;
       4. 复旦大学 六次产业研究院, 上海 200433

上一条:线上线下渠道中考虑消费者反展厅现象的定价和广告策略
下一条:生物农业金融支持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