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俄乌冲突已经跨过了“百日大关”。在冲突开始的前几周,俄罗斯在军事上进展迅速,西方则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制裁与军援浪潮。而现在,随着内部的争论不休与制裁成本的逐渐显现,西方“反俄同盟”内部也出现了裂隙。那么,西方内部到底在哪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分歧各方有哪些国家?大洋彼岸的美国立场如何呢?
在俄乌冲突中,西方国家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与团结。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欧盟在对俄政策上经常出现分歧,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经常坚持对俄强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则更愿意保持同俄罗斯保持沟通。
然而,俄乌冲突成功地将欧洲团结在了一起,即使是欧盟各国领导人中最同情俄罗斯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也开始支持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
俄乌冲突已经进入了消耗战阶段。俄军在乌克兰东部的进展缓慢但扎实,而乌克兰军队则在其他地区坚守防线,并伺机发动小规模反击,以分散俄军注意力。而在战场之外,西方能否继续像俄乌冲突的前几周一样,继续保持协调与团结则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答案显而易见:不能。早些时候,欧盟决定在今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但实际上,在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高度依赖俄罗斯原油的国家的反对下,经过一个月的讨价还价,原油制裁才最终敲定。
即便如此,这套制裁方案与欧盟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方案仍大相径庭。在匈牙利的坚持下,俄罗斯依然可以无限期地通过管道输送原油。
如果说,针对俄罗斯原油制裁的争论将破坏欧盟的凝聚力,那么针对俄罗斯天然气的制裁则更加令人担忧。欧盟约4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和奥地利等10个国家从俄罗斯进口了其75%以上的天然气。
由于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所以若要问哪个政策是欧洲各国政府最抗拒的,那一定是要其国民为燃料支付更多费用。奥地利总理卡尔·内哈默已经明确反对将俄罗斯天然气作为欧盟下一轮制裁的目标。
虽然美国和欧洲的官员不会公开承认,但事实上,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正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
理想状态下,乌克兰应该对其每一寸领土拥有完全的控制权,俄罗斯军队则必须撤回国内。但纵观国际关系史,所谓“理想状态”只是纯粹的幻想,是希望和梦想的产物,而与现实无关。
对于如何结束俄乌冲突,以及何种结果才能被称之为“胜利”的问题上,西方分歧巨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罗的海国家、英国和波兰并不接受停火与和平,因为俄军已经在顿巴斯等地区占据了大约五分之一的乌克兰领土。“我们必须避免糟糕的和平,”爱沙尼亚总理卡亚·卡拉斯5月25日在推特上写道,“对乌克兰来说,这是乞求而来的和平,对所有人来说,这是糟糕的和平。”
然而,对于德国总理肖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来说,通过谈判实现和平则是形势所迫。两位领导人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三方电话会谈,并希望普京与泽连斯基开始直接对话。
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则更进一步,提交了一份和平建议草案,其中包括在目前的前线立即停火,然后讨论乌克兰的中立地位、安全保障以及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的自治问题。虽然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拒绝了这个提议,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欧洲各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美国政府内部也存在争议。由于美国禁止向俄罗斯出口高端技术、冻结了数千亿美元的俄罗斯外汇储备、并将大型俄罗斯金融机构踢出SWIFT支付系统,俄罗斯现在是地球上受到制裁最多的国家。
现在有报道称,白宫正在考虑对俄罗斯石油工业采取“更积极的策略”,也许是制裁任何购买、资助或运输俄罗斯石油的外国实体。然而,美国财政部官员仍举棋不定,因为这一措施将进一步推高本就夸张的石油价格。
也许西方各国有能力通过协商解决上述分歧。但是,随着制裁开始影响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反俄同盟”必然会在政策和战略上产生更多内部裂痕。
本文编译自美国新闻周刊,作者是Daniel R. Depetris,文章略有删改,仅供读者思考,与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