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疫情政策调整及原因分析

来源:海国图智研究院 时间:2021-11-25

引言

由于长期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以及疫苗免疫接种率的提高,亚太部分地区的疫情目前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出于提振经济以及恢复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对一系列疫情管控政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放宽与调整。本文着眼于亚太地区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疫情管控政策调整,探讨疫情对不同经济体冲击的差异性与防疫资源占有的不均衡性。

一、从“清零”策略走向“与新冠共存”:疫情管控政策强度的调整

有学者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政策选择分为五类:无实质性策略(多出现于资源缺乏的低收入国家,如非洲大陆的部分国家)、缓解、抑制策略、清零策略与排除策略(多出现于国土面积较小的太平洋岛国)。缓解与抑制策略都强调采取相对宽松的管控政策来使流行病曲线趋于平缓,避免卫生系统过载。两者区别仅在于管控的强度和对流行病曲线的要求。而清零政策则是指尽最大力度清除新冠病毒在本地的传播。近日,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陆续表示将转变疫情应对策略,适当放宽管控强度。不过,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疫情管控政策仍保持在较高强度,不存在向无实质和缓解策略的转变。

本章将简要介绍原本多采取清零策略的亚太国家和地区向抑制策略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新冠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得到有效控制、新冠疫苗免疫接种率的提升以及恢复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或许是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疫情管控强度调整的三大重要原因,不过不同经济体的侧重又有所不同。


图1:全球新冠疫情管控政策强度
图源: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stringency-index

1.1 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新增病例数的下降和疫苗接种率的提升


图2:全球每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
图源: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cases

由于此前较为严格的疫情管控政策的推行,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图2可知,多数亚太国家每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已下降至100/百万人以下,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家甚至下降至10/百万人以下。虽然亚太地区目前也未完全消除新冠病毒,但各地疫情多以地区性零星病例爆发,疫情大规模、大范围爆发现象在近期较少出现。


图3:亚太各国新冠疫苗接种率
图源: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vaccinations

此外,新冠疫苗的陆续接种也为相关国家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提供有力保障。越来越的数据表明,新冠疫苗对预防新冠中重症有着重要保护作用,同时对Delta等变异毒株也有着不错的预防作用。亚太地区发达经济体的疫苗接种率均超过60%,并且近3/4的国家和地区的新冠疫苗接种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8%)。尽管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疫苗接种率虽然与发达经济体仍有一定差距,当地政府也在不断加紧新冠疫苗采购,不断提升新冠免疫覆盖率。

综上,“清零策略”的长期实行与新冠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对控制亚太地区新冠疫情进一步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时期的“停工”、“停业”、“停学”,地区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也都受到严重影响。

1.2 恢复国民和地区经济的迫切需要

2021年10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度下调了2021年的亚洲经济增长预测(相比于2021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值下调1.1%,降至6.5%)。此外,IMF还发出警告,尽管亚太地区仍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IMF预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2021中期产出水平仍将低于疫情前水平。


图4: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预测
图源: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REO/APAC/Issues/2021/10/15/regional-economic-outlook-for-asia-and-pacific-october-2021

对此,IMF表示,不同经济体在疫苗接种率和政策对经济复苏支持力度上的差异是拉大差距的两大重要原因。这也使得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和台湾等发达经济体能够继续从高新技术行业和大宗商品贸易繁荣中受益,但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却仍面临着来自病毒复苏和服务消费疲软的“严峻挑战”。

能否获得疫苗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断层线,其将各国划分为两类:一类的经济活动有望进一步恢复正常(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另一类则因疫情的卷土重来,导致住院和死亡人数持续上升。而只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程度,政策才有条件向发展经济方向侧重。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介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关于疫情管控政策调整的不同考虑。

二、准备就绪:疫苗免疫高覆盖率与防控措施动态化调整

由于自身较高的疫苗免疫覆盖率以及充足的核酸检测资源,发达经济体及中国大陆正在有序推动疫情封闭管控政策调整以促进经济复苏。但是受到变异毒株的影响,其政策调整又呈现动态化趋势。因此,这些个国家的政策往往又包括加强检测、及时发现、充分应对,以避免局部疫情扩大化。

2.1 国际:对低风险国家和地区接受完全免疫的旅客开放国境

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疫苗接种水平民众的区别对待,通过制定允许入境国家和地区名单的方式向已完全接受免疫的旅客开放国境,并大幅降低或完全取消疫情隔离要求。10月1日,日本宣布全面解除新冠紧急状态,调整疫情国际旅行限制政策;10月9日,新加坡宣布允许来自美国和欧亚国家的接种了疫苗的旅客免检疫旅行,并表示还将把更多地方加进来;10月19日,澳大利亚宣布将从下个月开始允许其公民进行国际旅行,但目前尚未确定允许外国旅客入境的名单和日期;10月21日,澳航有限公司表示从11月份开始将增加悉尼的国际航班,悉尼将向完全接种疫苗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开放,且无需检疫。

2.2 国内:允许跨区域移动与适当开放公共空间

由于国内本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新冠核酸检测资源的充足,发达经济体逐渐放宽国内疫情管控措施,有序推进民众生活方式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0月10日,马来西亚成年人中已有90%完成接种,全部人口接种率达到65%。因此,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从11日起完成接种的民众可以跨州出行也能前往其他国家,并承诺即便今后新增确诊上涨,当局也不会再次进行全国性封锁,仅会针对发生疫情的地区采取严格措施。

在日本,由于全面解封后国内疫情确诊病例仍保持此前下降趋势(日本约67%的人口现在已经完全接种了疫苗;10月18号,东京的每日新增病例降至29,为去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政府也进一步放宽对餐饮行业的限制,并表示将利用疫苗接种证书和核酸测试的组合方式进一步放宽对发展经济的限制。

类似地,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提出“让澳大利亚向前走,与病毒安全共存的方案”,呼吁各州在疫苗接种率达到70%-80%后重新开放,并以新南威尔州为试点,有序推动城市解封。10月11日,新南威尔州解除疫情封锁,允许其完成疫苗接种的民众前往餐厅、理发店、健身房等经营场所。此后十天,维多利亚州也迎来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调整。

基于国内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的基本稳定、新冠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及新冠核酸检测资源的充足,发达经济体正在有条不紊地放宽有关国际和国内方面的疫情管控政策,以促进总体经济与民众生活方式的恢复。但受到Delta等变异毒株的影响,新冠疫情仍呈现偶然性、地区性爆发的趋势,这也影响着那些解除疫情封锁的国家和地区。

2.3 Delta变异株的影响:防控措施的动态化调整

新冠变异毒株的传播给有意放宽疫情管控政策以恢复民众正常生活的国家和地区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得防控措施呈现动态化调整趋势。部分已经宣布下调管控强度的国家由于Delta毒株的肆虐又再次及时收紧了疫情防控政策。

10月初,新西兰政府宣布放弃病例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策略。政府总理Jacinda Ardern表示,严格的管控措施并没有让新西兰实现零病例。在疫苗紧缺时,采取清零策略十分关键,但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是时候对疫情策略进行调整。新西兰政府宣布从10月6日起,第一大城市奥克兰分阶段放宽管控措施。但就在奥克兰降低防疫级别后,新西兰的新增确诊迅速上涨。这使得新西兰政府不得不立刻“刹车”,政府宣布推迟学校重开,奥克兰将继续保持目前的防疫等级一周,同时加快疫苗接种。10月18日,新西兰总理Jacinda Ardern 再次表示,受Delta变异株影响,奥克兰将继续封锁两周,同时推进疫苗加强针接种。

目前,新加坡疫情比新西兰更为严重,这也影响其放松管控措施的时间。10月9号,新加坡政府宣布清零策略不再现实,并即将进入与病毒共存的“新常态”。新加坡政府预计在三到六个月后放松管控措施,同时将加强对未接种人群的出行限制,包括不得进入商场等。但受Delta变异毒株影响,新加坡10月份死于新冠并发症的人数比此前18个月的都多。为此,政府表示管控措施将延长至11月21日,同时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将在2周内进行审查,包括将社交聚会和进餐的团体人数限制为两人。

中国大陆自去年第二季度便开始有序推进复产复工复学,这也使得中国大陆成为2020年亚太地区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见图2)。自复产复工至今,中国大陆虽然并没有大面积爆发过疫情,但也出现了地区性小范围爆发的现象,如去年的广州、今年的上海等。但正是基于其严密的疫情分级与及时的管控政策调整,才使得小范围的疫情没有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复苏与发展。因此,在疫情整体稳定且疫苗接种率提高的背景下,有条件下调疫情管控强度的国家和地区仍要注意疫情的反扑,加强检测、及时调整相关政策,避免因小失大。

三、冒险解封:恢复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与潜在风险

3.1 疫情对其国民经济的沉重打击

首先,新冠病毒检测和医疗资源的不足本身就使得部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应对疫情方面处于劣势。此外,过于依赖国际贸易和对外服务业的国民经济结构也使东盟等国家的经济受到疫情封锁政策的沉重打击。疫情前泰国旅游业占到本国GDP的20%左右,马来西亚旅游业占本国GDP的15.2%;同时旅游业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就业。疫情影响下,边境封锁、国际游客减少使其经济进入寒冬。另外,东南亚也是全球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区域,受疫情期间工厂停工,至少20%外资企业订单流失的影响,越南第三季度GDP同比萎缩6.17%,成为198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季度跌幅。控疫情还是保经济,成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领导人无法回避的难题。

3.2 当地为恢复经济做出的政策努力与潜在风险

面对恢复经济与控制疫情的难题,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选择了后者。8月底,越南政府考虑放弃清零策略,准备转向与病毒共存。10月1日,胡志明市结束三个月的“封锁”,允许工厂、餐厅等恢复运行。但由于此前长期的就地封锁,胡志明市大批民工返乡,这也导致短期内制造业工人的短缺。

为了振兴旅游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对来自低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已完全接种疫苗的游客实行免检疫便利政策,并逐渐扩大此类国家名单,对于其他国家完全接种疫苗的游客的隔离期也在不断缩短。泰国CCSA(COVID-19管理中心)表示,10月1日起,将完成接种疫苗游客的入境后隔离时间从14天减至7天,将未完成疫苗接种的游客的隔离期减至10天;11月1日起,泰国将取消接种疫苗旅客前往曼谷和九个地区的入境隔离要求,包括清迈、攀牙湾等热门旅游地。截至21日,泰国已将免检疫的国家名单从原来的10个扩展至46个。越南、柬埔寨也计划分别于今年12月初和明年年初开放国境以吸引国际游客。

为了更好地恢复国际贸易与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在不断加快新冠疫苗采购,提升本国疫苗接种率,同时优先为国际游客较多的主要旅游地民众接种。例如,截至10月18日,泰国全国完全接种率仅为37%,但普吉岛、曼谷则分别达到了为76.7%和69.7%。虽然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疫情也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全国疫苗接种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不断大幅度放宽入境限制以振兴经济的做法,是否会导致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付诸东流,也引起了当地民众与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

四、小结

随着亚太地区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国家逐渐松动管控政策以恢复经济。与此同时,检测工具、医疗资源以及疫苗资源占有的不均衡性在不断拉大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差距。发达经济体凭借充足的资源以及良好的国民经济结构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经济复苏工作;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为了走出低迷的经济状况而不得不在控疫情与保经济中做出选择。此外,Delta等变异毒株的传播也给正在放宽疫情管控策略的国家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上一条:众院一战,日本自民党是否在走下坡路?
下一条:基于GDELT海量媒体数据的双边关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