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国外贸迎来了春天。前2个月进出口数据激增,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4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2.2%;其中,出口3.06万亿元,增长50.1%;进口2.38万亿元,增长14.5%;贸易顺差6758.6亿元,去年同期为逆差433亿元(见表1)。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外贸延续了去年6月份以来由负转正、持续向好的态势,以韧性与牛劲儿实现了牛年“开门红”。
外贸总体增速可观,出口表现亮眼
货物贸易数据从商品类别角度显示出中国外贸可观的增长态势,从贸易方式角度来看,中国外贸也有出色的表现。中国海关统计显示,前2个月,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3.35万亿元,增长34.4%,占外贸总额的61.6%,比去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86万亿元,增长56.8%;进口1.49万亿元,增长10.3%;贸易顺差2472.8亿元,去年同期为逆差4266.5亿元。中国外贸数据在这两个月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去年前2个月中国进出口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出现明显萎缩,造成了较低数据基数。不过,排除疫情因素来看,与2018、2019同期相比,今年前2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也有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外贸确实在疫情冲击下实现了稳步回升。在进出口均表现优异的基础之上,中国出口的表现更为亮眼。货物贸易出口增速高达50%,一般贸易出口增长也有近35%;而且同期相比,去年前2个月中国外贸总体表现为“逆差”与“净进口”,而今年前2个月更是已然转变为“顺差”与“净出口”。
贸易伙伴稳定,助力外贸持续向好
2021年前2个月,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排名前四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依旧为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延续了2020年的贸易伙伴格局(见图2、3)。
东盟继续保持了中国第一贸易伙伴地位,与中国贸易总额达7862亿元,同比增长32.9%,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4%。这意味着东盟国家仍然是中国外贸合作的中坚力量,双方贸易商品品类丰富,涉及蔬果、服饰、橡胶、水产、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市场空间巨大且消费动力充足,巩固着东盟在中国外贸格局中的地位。欧盟紧随东盟之后,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中国贸易总额达7790.4亿元,同比增长39.8%,占比14.3%。中欧近年来经贸合作不断密切,去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而且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也于去年年底日期完成,这都为中欧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积累能量。中欧贸易在中国外贸的占比仅以0.1%低于中国-东盟贸易,差距微弱,若欧洲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顺利复工复产,欧盟还有重新夺回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的可能。美国和日本分别位列中国第三和第四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分别为7163.7亿元和349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9.6%和27.4%,占比13.2%和6.4%。与美国贸易额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源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推行;与日本贸易额的增长则延续了相对稳定的态势。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带路”国家也为中国外贸增长提供可靠的保障。
图2 中国与前四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图(单位:亿元)
图3 中国贸易伙伴的占比情况(单位:百分比)
总体而言,在历经了长久的疫情防控之后,伴随着疫苗的研发、出台和投入使用,全球经济呈现出复苏向好的整体趋势,为中国外贸增长提供了可预期的外部保障。一方面,多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使得欧美等几大经济体消费有所回温,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构成了可观的外需;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说,外需扩大刺激国内积极生产,内需增长促进中国大量进口,这两者共同导向了中国与其贸易伙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年初外贸“开门红”是中国和贸易伙伴双向“奔赴”的结果。
低关税政策加持,稳中提质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前2个月,中国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9751.1亿元,同比增长55.8%,增速比外贸整体增速高23.6%;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至17.9%。从“十一五”、“十二五”等计划中成长起来的中西部地区,如今正稳步提高其占外贸整体的比重,这凸显了中国外贸结构优化的结果。与此同时,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2.57万亿元,增长49.5%,占外贸总额的47.2%,比去年同期提升5.5个百分点。可以看到,自2019年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之后,今年民营企业占比也在稳步提升,这意味着其作为中国稳外贸的重要支撑地位得到巩固。结合两个维度的变化来看,“稳外贸”仍将是中国2021年对外贸易的主要路线和基调。
除此之外,中国有关部门也推出了进口关税下调政策,力求在稳定外贸外资的同时寻求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国对883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其中包括抗癌药和罕见病药品原料、燃料电池循环泵和飞机发动机用燃油泵等航空器材等。这一举措,一是为了降低国内患者经济负担,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帮助其更快从疫情打击中恢复过来;二是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满足国内生产需要的同时坚持倡导绿色经济;三是通过降低国内产业升级所需高新技术设备及零部件等的进口成本,加快国内产业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高开局势已定,全面复苏任重道远
总体来看,2021年伊始中国外贸迎来“开门红”,离不开中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复工复产达产所做的努力;对主要贸易伙伴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继续实现增长,说明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取得实际成效,为中国拓展外贸发展空间、推动外贸持续向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此外,国际市场对中国的需求依然强劲,再次确认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器”、“主引擎”的角色地位。
不过,客观而言,国际经济形势依旧存在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中国外贸全面复苏仍然任重道远。例如,新冠疫情导致中国的“宅经济”商品大量出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等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4.1%,占出口总额60.3%;服装、口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9.2%,占出口总额18.7%。这些商品的外贸增长较大程度是受到了疫情即时效应的带动,率先复工复产的中国因而取得了较大的商品生产优势。在疫情效应褪去后,中国的这种优势能否转化为常态、是否会被其他正在加速恢复的经济体赶超,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此外,进口方面,中国对铁矿砂、原油和天然气等商品进口量也有所增加,能源矿产的对外依存度仍然比较高,中国在维护本国能源安全、非传统安全等方面仍然需保持警惕。
作者:李罗亚玟,中国经济外交项目组研究助理;孙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项目组特约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