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相对于特朗普不断强调美国即将在贸易战中获胜,显然从北京角度,中国更能掌握到国际社会中贸易往来的主流思维。
G20大阪峰会期间,中美元首会晤并同意重启经贸磋商。
中国与美国贸易争端,在20国大阪峰会两国高峰对话后暂告休兵;展望未来,显然双方无法在短期内达成协议。吾人必须思索,为何华盛顿愿意暂时将姿态放低立场放软?究竟是因为北京先提出相当让步,还是美国内部压力所致?
首先,我必须指出,贸易战本身就是个充满矛盾的概念。贸易在本质上就是互通有无丶互利合作,供给与需求能够相互媒合,市场机制调和供应量与价格,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原理。依据政治信念干预市场,以人为手段提高关税参与交锋,其实就是违反贸易最基本原则。
因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中不断重申,中美双方“合作则两利,冲突则两害”,甚至还更明白地指出“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最好的选择。”所以,相对于特朗普不断强调美国即将在贸易战中获胜,显然从北京角度,中国更能掌握到国际社会中贸易往来的主流思维。
基于此种信念,在因应处理贸易战各方利益与互动关系时,就可以运用到统一战线策略思维。由於贸易战开打后,必然是会几家欢乐几家愁,由此产生差别际遇后,自然就会形成可以运用统战策略的有利环境。
统一战线在策略上是要联络次要敌人来打击主要敌人,同时亦要联络明日敌人来打击今日敌人;换言之,就是要“联合不同政治团体及社会各界力量,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奋斗。”讲得更明白些,就是要扩大己方阵营,尽量孤立对手,以便争取有利斗争态势。
尽管统一战线定义源自列宁着作,但在中国传统战略思维中,早就有“远交近攻”策略;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等作为,更是具体实践。严格意义上说,北京在对美贸易战中既广结善缘,又对美所有“报复”手段精准打击,且尽力避免殃及池鱼,以免对第三者造成无谓损失的一系列做法,是掌握了此项策略的精髓。
美国在挑起针对中国贸易战的初期,就摆明要运用提高关税与贸易协商的手段,迫使中国产业供应链进行结构性调整与变化,特别是要透过科技封锁来降低中国强调“2025中国制造”的声势;後来更是极度露骨地表明:要藉由提高生产成本,让制造业生产线移出中国。
尽管美国贸易主谈官员雄心万丈,希望中国丢盔卸甲,陷入他们设想好的产业困境中去。但殊不知这种彻底颠覆供应网路的做法,将牵动到诸多第三者所具利益,而这些受到连累的国家与企业,日后都是北京所能争取交好的对象,成为华盛顿落实其谈判条款的阻力。
北京面对华盛顿施压,其实只要因势利导丶顺势而为,就会顺利在美国内部争取到许多与其具有平行利益关系的对象。而这其中最重要结盟的目标,就是因华盛顿提高关税所伤害之美国本土企业。特别是其所生产及消费的商品本来就与中国供应网路相结合时,这些对象自然就会尽其全力在美国内部游说施压,提出有利于北京之各项要求。
所以北京是否曾经积极去联合美国企业,由内部攻破美国欲建构的高关税堡垒,其实是项值得细究的课题。但不论如何,整个对北京有利之态势,基本上是因华盛顿本身误解贸易本质,再加上使用策略错误所致。无端扩大打击面,必然会制造出更多敌手,当美处处都是对立者时,自然就会陷入孤立之不利态势,所以华盛顿将谈判优势拱手让人,完全不令人感到意外。
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在相同时间内,对多个贸易对象同时开战,这会让不同国家产生暂时性共同利益,使其有理由相互支援合作。而华盛顿多次在贸易协商谈判上雷声大雨点小,让多国看出破绽。正因为各国清楚特朗普色厉内荏丶贪图近利的行事风格,所以更不会被其恫吓。
整体看来,美国与中国贸易较劲不会在短期内收场,但这场交锋将会影响双方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因此格局与视野不应当只看到对方反应,还要将旁观者对此有何想法纳入算计;孙子兵法强调“多算胜丶少算不胜”理则,仍然是相当适用。
(作者张竞是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
(转自:三策智库公众号·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