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美双产业链博弈的推演

来源:三策智库 时间:2019-09-16

导  语

美国要实现双产业链的博弈优势,维持其各方面霸权,必然是同时要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的原油和中国的5G科技两线作战,而且必然是两个方面都不能输才可以,中国的“一带一路”是极为重要的战场。


特朗普发布行政令“封杀”华为,是举国之力对付一个中国企业,而且这个国家还是全球霸权国家。这次,美国不再披着自由贸易和法制的羊皮,而是转以要挟手段试图让更多公司加入美国阵营,结果让中国更多的企业看清了美国的面目。中兴与华为事件表明,中国企业要完善建成独立的产业链,而不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当中,而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独立性,必然造成原来的产业链断裂,演变成中美两条产业链各自运行的局面。中国的“不可靠实体列表”制度,就是往产业链分化的方向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全球产业链重置 中美分庭抗礼

在全球化仅有一条产业链的情况下,美国是主角,这条产业链当然是用美元结算。国际结算体系依赖产业链运作,这就是为何欧盟和日本的货币处于低点位置。试想,如果今后全球贸易大变天,形成中美两条产业链,那么人民币将成为其中一整条产业链的结算货币,这恐怕意味着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终结。当年冷战美苏对抗,其实苏联的产业链体系里面,也有一只金卢布体系,美国则是布列敦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结果在黄金国际汇兑本位制解体的时候,美国控制了石油经济,苏联却没有抓住机会,金卢布体系的破裂,直接造成苏联经济崩溃,继而失去霸权地位。

在全球分工产业链中提供结算货币,将在供应链内部产生相应的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信用。这意味着在信用体系中,供应链取代原黄金商品,在产业链内部震荡。拿石油经济举例,石油作为国家发展的必备资源,是产业链中的“香饽饽”,而美元与石油挂钩之后,石油用美元结算,导致在整个产业链中交易都要依赖美元。

美元成为了不同国家间货物交易的货币。尽管二战后以美元和黄金为中心的布列敦体系崩盘,但供应链绑定了美元,美国从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继续利用金融扩张输出美元,美苏冷战的差距就此拉开,这也抵消了此后美国高科技发展的支出成本。

这与今天中美贸易战的事态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今后局面由全球化的单一产业链变成中美各自主导自己的产业链,两个产业链在国际市场上必然处于竞争的状态。

科技之争成为中美新焦点

竞争要素有很多,很多人把劳动力便宜当作中国的竞争优势,不过这同时也意味着得到的报酬大幅减少。从这一点来看,美国人是希望中国劳动力便宜的,而他们自己劳动力非常贵,如果两国竞争中,中国人口的劳动力成本总数能与美国劳动力总收入有可比性,中国人均收入就能赶超美国了。可是现实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收入少,美国却能利用技术优势抵消掉劳动力成本的差额。

过去美国这样做很有效,那么在未来的国际高新技术的博弈当中,命运又会如何?我认为,美方产业链想要继续维持其远高于中国劳动力的收入,必须是利用科技领先这一优势;中国要再收入增长,也必须是改变科技受制于人的状态,必然是以举国之力投资未来的高科技。科技之争成为中美国家闲新的焦点。

新的技术革命,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成本,这样的成本国家如何承担和消化?关键就是有多少人能够摊销这个成本,新技术产品的价格由摊销人群的分母决定。

苏联的失败在于摊销成本在“华沙体系”下只有不到五亿人,而美国的“北大西洋体系”是10亿人。以前中国是苏联体系,后来中苏交恶,中国开始独立,约有10亿人规模;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美合作,让西方的体系加倍变成了20亿人,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所以中国当年与美国的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共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中国的消费市场摊销了美国产品的成本。结合当年的科技革命来看,美国获利主要在开展半导体革命和确认摩尔定律两件大事,反观摔下的苏联,产业链中没有半导体等相关信息产业的一丝踪迹,后面追赶的成本已经无法摊销,苏联自然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当中倒下。

 


现在的5G,就是又一次的产业革命,人要从有线时代到无线时代了,只要中国的产业赶超上来,就将面临与美国产业链激烈竞争。5G科技背后代表通讯和网络的未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华为和其他公司都投入巨资,数据显示5G的专利数中国占比50%以后,美国将无法收取中国的专利费,而且美国主导的西方产业链的劳动力成本还要高,怎么样能够弥补差额?

美国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摊销、摊薄技术成本,但论及双方摊销的状态,差距却有几倍。摊销摊薄是按照人头分母算,中国13亿人对美国三亿人,或者就整个西方体系来看,是美国等发达国家10亿人对应中国加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30亿人,在这个局面下,劳动力成本人均收入西方是中国以及合作者的几倍,差距之大几乎构不成竞争。西方搞贸易保护收百分之几百的关税都没有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为何猴急采取那些下三滥的手段。


资源和能源是中美博弈的关键

产业链的竞争,还有一个关键是资源和能源是否足够。中国钢铁产量接近全球一半,铁矿石缺口大但自产也多;中国的粘土、水泥和混凝土在全球则占有更大优势。最主要的是能源,2018年中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准煤。

而中国发电量已经比美国多50%以上,事实上发电量相当于美国、日本、俄罗斯三国的总和。而且中国的工业用电,已经与全部OECD国家的总和相当,相当于美国的几倍,这个是中国主导独立产业链的保障。但中国也有短板——石油,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上涨到70%以上,怎样能够在美国金融体系之外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才是问题关键。明白了这个,就明白了为何石油行业领导要说,“中国要做好短期石油断供准备,应在15年内实现能源基本自给。”


(上图为2013-2017年中国发电量与各国数据对比,2018年中国发电量达到了67914.2亿千瓦时,仍有明显增加。数据来源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往年报告)

我们不能简单说上海原油期货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量已达多少就判定中国打破了美元在石油上面的垄断地位。石油交易美元计价还是人民币计价,差别是谁主导汇率风险,在现代金融体系,汇率风险是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对冲的。问题的实质是要回到货币本质上来,要成为货币,就是市场比其他商品更愿意持有它,用它可以交换各种商品。

金融扩张是突破产业链困境的良方

中国产业链需要取得优势,必然走金融扩张这条路。

比方说,拿商品未必能够换到钱,因为销售有很大风险;但你拿钱肯定可以买到商品。当美元成为国家间货物交易币种,能够买到石油,这意味着法律上保障美元的信用高于石油,而卖其他商品的国家,需要购买石油就必须乐意收美元,而且石油不好储备时,就可以储备美元,拿着美元就可以买到所有商品。前文提到过,布列敦森林体系破裂,那时恰逢全球石油危机,石油最紧俏,美国就通过军力让沙特收美元卖出石油。可人民币买不到石油,我们是四处求人买油的不是卖油的,石油依赖是中国的软肋。美国出口石油其实是加强美元霸权,由此看来,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是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的。

一旦整个市场更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是持有该商品,就导致通货膨胀。为何美国能持续印钞而不通胀,就是国际上其他国家持有美元的意愿增加了。在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中y表示实际收入,P表示价格水平,Py表示名义收入,k表示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率)中,经济产量已经达到最高水平时,货币的需求取决于k和P的变动,而k的变动取决于人们拥有的资产当中持有货币的意愿。


如果持有这一种货币的意愿为零,就算货币的总量不变,价格也可以无限大。黄金能够成为货币的关键是黄金可以兑换所有产品;而在现代社会中,石油可以兑换所有商品。之前纸币能够兑换黄金,所以能够买所有商品;现在石油比黄金难于贮藏,美元绑定石油,就替代了当年各国贮藏的黄金,形成“新重商主义”。

“一带一路”是中美双产业链博弈的主战场

 


其他国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等同于买到中国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意愿。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拳头商品是基建,未来更多的将是5G通讯服务。中国“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会持有人民币,也会接受你人民币付款而买到商品,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收的人民币可以换中国贷款和买中国提供的商品。

而“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也要买石油,他们是否一定要从美国及其盟友沙特等国去买石油,此问题也与产油国是否使用中国的5G和基建服务,有无人民币需求,美国是否能够通过军事霸权建立石油市场的美元垄断有关。因此,卖油的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几个国家就非常关键。为何美国两线作战,与中国争端升级的同时,制裁俄罗斯、围攻伊朗、颠覆委内瑞拉政权,还深度介入叙利亚不放弃,原因就在于此。

以前在美元霸权时代,苏联不卖油,伊朗、利比亚、伊拉克被制裁,委内瑞拉的油价格成本高,苏联的运输和成本同国际相比,又没有竞争力,因此沙特份额巨大主导全球市场。现在的油价又是另外的格局,所以美国一定要出口石油并且支持沙特等海湾国家。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要实现双产业链的博弈优势,维持其贸易、金融、科技的霸权,必然是同时要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的原油和中国的5G科技两线作战,而且必然是两个方面都不能输才可以,中国的“一带一路”是极为重要的战场。

但美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因此压力比中国大得多。如果美国这一轮竞争输掉,以后双产业链的未来一定是胜利者兼并失败者,失败者失去主导地位,紧接着美国的西方产业会崩塌。同样,如果中国科技竞争失败,在国际上被封锁围堵,又必须依赖石油进口的话,那中国会与东南亚那些受西方剥削的国家命运相同,甚至退回到改革开放以前。

产业链分裂之后,二者之间是一个谁也不能输、不能后退的竞争,而且竞争是长期化的。就如当年美苏竞争,是30年以上的概念,需要中国两代人的努力,但看清推演的战略发展方向,时间就可能站在我们这一边。

现在中国在5G上已经具备优势,在有关石油贸易竞争的叙利亚战场中,美国也非常被动,无法打败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两线都不是优势。但美国还要两线作战,中国其实是具有一定的战略主动,而不像舆论场和战术层面上表现的那么被动,也绝对不可以被美国及其代理人诱降妥协。面对美国“色厉内荏”的压迫,中国需要的是信心,这份信心应当来自于庙算清晰的推演。


(作者张捷是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转自:三策智库公众号·2019.07.02)

 

上一条:我为巴金老人拍照
下一条:特朗普在“三八线”迈出的一小步究竟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