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气候变化研究组再次召开工作会议,通报了各小组的研究进展,并对下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安排。课题组负责人、专家以及参与课题工作的研究生以及我会秘书处成员出席了会议,包括:彭公炳、高庆先、张时煌、潘媛媛、孙云华、岳溪柳、刘俊蓉、李文涛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李文涛汇报了近期研究生小组阅读及汇总文献的情况,包括:1)各国专家的全球温室气体自然排放源及人为排放源的排量数据;2)温室气体排放源的自然及人为贡献比重;3)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4)世界各国及我国现阶段的减排对策及建议。此外他还汇报了现阶段数据库内容及文献汇总的情况。
专家们研讨后针对该项工作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主要包括:单文献排放量结果明显异于其他方法的,进一步核查分析,分辨其是否为新进展;应注意数据文献的发刊级别,知名期刊文献的数据可以作为数据可靠性的依据之一;数据来源于文献还是推算,应当注明;针对火山源分间歇期排气和直接爆发、海洋森林碳源汇的部分,建议分别作图,形成对比图;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应在图表上改进使其更具直观显示;资料来源的所有文献都要归类汇总,以便后期专家工作小组的数据核查工作;火山间歇期排气亦属于自然排放源,不可忽视;要核实源数据的时间节点,保障数据的可比性等等。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孙云华汇报了所在研究小组关于CO2浓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包括:1)GOSAT和AIRS遥感卫星数据反演的CO2浓度的空间分布;2)CH4浓度的分析结果等。
专家们针对孙云华的汇报提出了许多看法与建议。包括:GOSAT遥感卫星和AIRS遥感卫星数据反演的CO2浓度空间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应进一步核查具体原因;GOSAT遥感卫星主要针对温室气体设计,是否反演结果更准确;根据两卫星的主要用途,GOSAT数据结果(CO2高浓度区域主要分布在赤道海洋及亚马逊平原区)可能更具有可信度等。
会议接下来详细商议了需着手进行的研究工作安排。各成员针对文稿的结构框架进行了逐项核定,对其中应调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最终确定了框架模式。有关具体内容的充实和完善将在后期工作中最终定稿。
气候学家、我会常务理事彭公炳教授就总结报告应涉及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重要意见:1、资料。资料来源及引用是咨询报告的基础,需严格把关并阐述清楚;2、汇源。自然因素部分涉及CO2的吸收,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问题应进行相关交代;3、归因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化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其与哪些因素相关、相关性如何,在文本中应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阐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研究中心主任高庆先教授对后期的工作任务做了具体计划及安排,并提出下期汇报的主要任务将从研究生工作小组转至专家工作小组,下阶段专家工作小组将对文稿详细内容进行把关,经认真研讨、修改、核准后,概括提炼出最终的咨询报告摘要。
(秘书处)